首页 正能量 查看内容

交往的有益与徒劳

2020-8-26 15:53| 发布者: zxw88| 查看: 457| 评论: 0

摘要:   元宵节过后,热热闹闹的春节也就真正的结束了。这个春节因为有几天出外旅游,加之初一及回来后接连几天上班,好像晃眼而过。现在对于春节有些矛盾,这种矛盾类似于日常中对人际交往的复杂心情。平日里喜欢和一群 ...
  元宵节过后,热热闹闹的春节也就真正的结束了。这个春节因为有几天出外旅游,加之初一及回来后接连几天上班,好像晃眼而过。现在对于春节有些矛盾,这种矛盾类似于日常中对人际交往的复杂心情。平日里喜欢和一群朋友喝茶聊天,或呼朋唤友出门远游,但我心里却更喜欢安静,喜欢独处。凡人多的聚会就时常会走神,刚刚还高谈阔论着,恍然间就会有一股莫名的孤独感袭来,仿佛置身事外,冷眼观看着周遭的人事表演。

  帕斯卡尔说:“我们由于交往而形成了精神和感情,但我们也由于交往而败坏着精神和感情。”适度的交往能丰富我们的视野,让我们的思想有机会在交谈中撞击出新的火花,让我们的灵魂在真正的朋友面前得到歇靠。我们的人生因人际交往而变得丰实,使之不失却人的社会性,性格能力得到充分的施展锻炼。但是物极必反,过度的交往抑或不适当的往来,往往会给自身带来更大的危害。这种因交往而败坏的“精神”,既指“近墨者黑”所导致的直接毒害,也包括各种无谓的交往过度浪费了我们的时间与精力,以及无谓的精神损耗使我们的大脑变得平庸。

  宗教的修行很多到最后都讲求自我的回归,以各种如“苦行”“面壁”等手段来静心自己,以此达成领悟。这些修行要求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了人在情感上对于同类的依赖。假如一个人的喜怒哀乐没有机会向他人讲述,他的快乐因此缺少一份表达后的畅意,他的悲伤也会由此陷入更可怕的边缘,因为永远没有人知道他的痛苦,在绝对孤独的包围下,痛苦演化为绝望。宗教的修行是一个完全自我的过程,在此所谓痛苦要么无由来,要么通过静心进行消化,以此完成对尘世的摆脱。

  如果真有前生后世,我们都只是过客,奔跑于今生的河流中。我们又都是导演,在时光的胶片上挥写着自己的快意人生。人生如戏,以交往为情节,在酸甜苦辣纷至沓来的世事中,我们演绎自己,也在演绎着别人眼中的自己。由此当我们不自觉地介意自己的所为时,这份对自我介意的背后,又包含着多少属于别人心目中的自己的得失?

  人生苦短,充分把握自身的时间精力尚嫌不够,却又常常见到有些人以能够指挥更多的人为能事,强烈地想把本只属于别人的那出戏也一并地指挥,乐此不疲。不知他们可曾细想,抛却社会性的要求,所谓指挥只是一份感觉,抑或仅为一份留存自己的记忆中的辉煌。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辉煌。

  记忆在每个人的脑海里延伸,不断地被重新剪辑,有人粉墨登场、有人悄然散去,许多想记住的忘掉了,某些想忘掉的偏偏刻骨铭心。想起曾经看过的一段话:“每个人的一生就好像一部电影,而他们就是自己那部电影里的主角,有时候他们会以为自己也是别人电影里的主角,但是说不定他们只是一个配角,只有一个镜头,更说不定他们的片段早被别人剪掉,自己居然还不知道。”
网站公告X

【重大套餐变更说明】

新增“500元包月套餐”...

点击查看详细说明

手机版|小黑屋|中享网 ( 滇ICP备16008358号-6|滇公网安备53011102001243号 )

GMT+8, 2025-5-16 09:26 , Processed in 0.07011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