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敬重老师与感恩老师这件事上,杨时的一言一行,都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值得后人敬佩与学习。 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精进。 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 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他们行至半途,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他们把衣服裹得紧紧的,匆匆赶路。 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被上了洁白的素装。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 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后来,杨时学得“程门立雪”的真谛,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杨时感恩老师而不忍打扰老师的故事,从此传遍了大江南北。 “程门立雪”故事的主人公杨时,宋代著名理学家,将乐县人。 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 杨时的一生立志著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倍受欢迎。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潜心攻读,写作教学。 杨时一生精研理学,特别是他“倡道东南”,对闽中理学的兴起,建有筚路蓝缕之功,被后人尊为“闽学鼻祖”,他的著述颇多,主要的都收集在《杨龟山先生文集》中,他的哲学思想继承了二程的思想体系,被后人称之为“程氏正宗”。 杨时在担任地方官吏时,所到之处“皆有惠政、民思不忘”,他秉公办案,刚正不阿,积极上书朝廷,反映实情,赈济灾民。 程颢、程颐兄弟俩都是宋代极有学问的人。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已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后来程颢死了,他自己也有40多岁,但仍然立志求学,刻苦钻研,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于是,他便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 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还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你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呀?” 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礼记》: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先生与之言,则对;不之与言,则趋而退。 这是多么敦厚的一道人世风景。你看,跟着老师一起走路,即使遇见了熟人,也不可与熟人一起聊天而冷落了老师。 在路上遇见了老师,就恭敬地和老师打招呼,然后端端正正地站着给老师让路。如果老师跟你说话,你就礼貌地回答;如果他不跟你说话,就恭敬地用眼光送着他走远。这是君子的风范。 尊师重教,我们中华民族千年不衰。国家要复兴,民族要昌盛,就一定要尊师重教。 以上就是“程门立雪”的故事,是一则有代表性的尊师求学的故事,杨时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精神,值得后人学习。 \感恩老师是一种美德,一种流传千古的美德,古人从很早就已经懂得这个道理,每一个朝代的文人志士,都会把感恩老师,感恩师德,作为对自己道德品质的一个基本要求。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每一位老师的辛苦付出,对孩子的帮助都很大。作为家长来说,心中感恩老师的话有很多,一些简短的感恩老师的话语,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对老师说出口吧。用真诚的心,来感谢老师的付出,感恩老师的一生恩情。 在人生求知的路上,老师的恩情是最重的,师恩一生难忘。小编带来感恩老师的话,一些简单的感恩老师的话语句子,一起来看下。祝福老师,一切顺心如意。感恩老师,一生平安幸福。 监管要求·版权声明·免责声明1、内容声明:中享网仅提供信息平台发布服务,所展示的信息均由第三方用户实名注册发布,内容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用户负责 2、风险提示:本页面内容仅供参考,为降低投资风险,建议您在投资前多做考察咨询、多对比分析 3、投稿提示:投稿请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出现违法内容和行为封号删稿!同时本站将相关证据提交相关部门 4、版权说明:部分投稿作者内容由Ai工具/软件生成,版权由投稿者所有,内容真实性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风险! 5、投诉删除:侵权和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受理邮箱:314562380@qq.com【提供有效线索,我们将及时核查处理】 |
手机版|小黑屋|中享网
( 滇ICP备16008358号-6|滇公网安备53011102001243号 )
GMT+8, 2025-9-17 14:03 , Processed in 1.55104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