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文|阿荣 编辑|S 2009年12月,长篇小说《蛙》出版,该书讲述了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也反映了计划生育下的复杂现象。 这本书一经出版就引起了较大反响,2010年被《南方周末》评选为2009年“文化原创榜年度图书虚构类致敬作品”,2011年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书的作者莫言曾经说,真正的作家,不会迎合一个时代。 而这本书也体现了他的这种理念,勇敢地触碰了当时还属于禁忌的计划生育政策。 执行计划生育的女医生 《蛙》中很多故事的发生,都是计划生育政策和传统的传宗接代、多子多福思想碰撞之下的产物。 小说的主角姑姑是一名坚定的党员,所以在国家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后,作为计划生育小组的副组长,她坚决执行国家政策,用种种手段控制超生问题。 但是中国的传统是多子多福,尤其是没有生下儿子的人家,在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下,为了传宗接代,会想尽办法偷生、超生。 因此常规的节育手段不能达成计划生育目的,人们总是会想办法取环、逃避结扎。 为了确保计划生育政策的成功推行,姑姑只好采用激烈的手段——堕胎。 姑姑作为一名妇产科医生,为2000多名孕妇实施了堕胎手术,其中甚至发生了3起命案。 她曾经是尽力推行科学接生拯救了许多难产孕妇和孩子的“送子娘娘”,是会冒着大雨走山路去给产妇接生的善良医生,却因为计划生育成为了乡亲们口中的“杀人狂魔”。 扼杀了这么多未出生的生命这件事情也令本性善良的姑姑内心极为痛苦。 姑姑自己都曾说过,自己是一手芬芳一手腥臭。 可见对于扼杀2000多条生命的行为,哪怕她认为这是职责、是正确,但是也始终认为这是自己的罪孽。 在工作岗位上的时候,姑姑还可以以职业精神和责任感压制自责和愧疚,但是等到退休之后,姑姑很快被负罪感压垮了。 她曾经是一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老了却开始害怕青蛙,因为蛙和娃同音,蛙叫声和娃哭声很像,就连青蛙肚子白白的,也能让她联想到婴儿的肚皮。 愧疚和负罪甚至已经让她向唯心主义转变。 有一次她晚上独自回家的路上,发现路边全是青蛙,她惊慌逃离,最后被手艺人郝大手救下。 于是姑姑嫁给了郝大手,她觉得这是命运的安排。 在嫁人之后,她和丈夫一起为自己引流的每一个孩子都塑了像,日日祭拜,以此缓解内心的痛苦。 可是唯物主义的信仰和本性中对于生命的尊重和热爱,让她没办法认为祭拜就可以消弭过去的行为影响,她始终无法得到解脱。 计划生育下的众生百态 不只是姑姑,小说中其他人的命运发展也和计划生育与传统思想产生的碰撞脱不开关系。 叙述人“我”(剧作家蝌蚪)潜意识里重男轻女,却为了前程坚持计划生育,逼死了原配妻子,也令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心理阴影。 “我”的原配妻子王仁美,因受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对自己生育的第一个孩子是个女儿不满,冒险取环生二胎想要拼个儿子,最终死在引产床上。 “我”的同学陈鼻,明明事业有成,却为了生个儿子让不具备生育条件的侏儒症妻子王胆生育,最终害死了自己的妻子,自己也从此一蹶不振。 “我”的另一个同学袁腮却利用了计划生育与传统思想碰撞下很多人对于生育的渴求,在改革开放后开了一家“牛蛙养殖场”掩护下的代孕公司。 陈鼻的小女儿陈眉,母亲为躲避计划生育而死,却因为不是儿子被父亲抛弃,后来在打工时毁了容貌,之后去代孕公司给人代孕赚钱,最后却因为想要要回孩子不成而疯了。 如果《蛙》只是一个故事,那么这些不过是个有些讽刺的悲剧,但是这些都不仅仅是故事,也折射着现实。 在计划生育执行的过程中,因为头胎是女儿,为了生儿子而想尽办法超生偷生的人多吗?多。 1982年12月,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被写入《宪法》,然而事实上,80一代,尤其是农村地区的80一代,独生子女比例并不高,独生女更是凤毛麟角。 在1990年春晚上,小品《超生游击队》就反应了农村家庭为了生儿子而想尽办法的现象。 而2016年,广西还发现了农村妇女秉承多子多福理念生育15胎的惊人事件。 计生部门强制流产的情况存在吗?存在。 在80年代,有些地区甚至规定“凡是计划外怀孕的,必须采取人工流产或者引产手术。” 虽然90年代后,这种规定都被废除,改为“必须采取补救措施”,强制引产流产已经属于违法,但是地方计生部门为了政绩违规执法,强制引产流产的情况仍不在少数。 甚至到了2012年,还会出现怀孕7个月的超生孕妇被强制引产的案例引发社会讨论。 代孕现象存在吗?存在。 哪怕代孕在我国属于非法行为,但是由于计划生育令很多人没能满足生儿子的愿望,还有一些自身没有生育能力的人有生育愿望,国内地下代孕行业依然发展起来。 早在2004年,国内就出现了AA69网站,这是国内的第一家代孕网站,仅仅这一个平台,就代孕了超过一万名婴儿。 虽然现实中的情况没有小说中那样极端而惨烈,但是计划生育和重男轻女、多子多福传统的碰撞中,确实造成了很多悲剧。 不迎合时代的作家 因为《蛙》中折射出了现实的悲剧,这部小说一经发表,就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有人读过之后,觉得这部作品阴暗讽刺,读起来十分难受,也有人觉得这是一本好书,反应了计划生育下的社会情态。 不仅仅是这本书引发争议,作者莫言的很多作品都是争议颇多,其中《丰乳肥臀》一书更是刚刚出版就被列为禁书。 在他的作品中,很少能够见到人们所期待的完美形象,反而是扭曲猥琐的形象居多,这与中国传统文学追求“大团圆”的风格截然不同。 而那些残忍的情景,在大多数文学作品中都会作为一笔带过的插曲,但是他在写作中,不但不会按照传统对黑暗一笔带过,反而描述格外真实。 对于他的这种写作特点,有人认为他是勇于直面现实,也有人愤而指责他是“汉奸”歪曲事实真相。 但是莫言自己却表示,真正的作家,不会迎合一个时代。 他坚持“文学不是唱赞歌的工具”,认为“文学艺术就是应该揭露黑暗”。 确实,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来讲,真正的传世名作都具有批判性质。 中国的四大名著,没有一本是歌功颂德的作品,想想能叫得上名字的世界名著,其中也往往有很强的批判意义。 杜甫曾在《天末怀李白》中写道:“文章憎命达”,欧阳修也指出“诗穷而后工”,也都是在表达只有感知到了时代和个人的苦痛,才能够做出传世佳作的看法。 莫言也是如此,他出生在山东高密农村,童年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后来还因文革而辍学,这些经历让他体会到了时代给人民带来的痛楚。 他体会过底层人民的伤痛,所以在作品中,他愿意去还原这些黑暗的现象。 并且因为他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和乡土文学的写作风格,这些情况在他的书中会显得更加残忍,却仿佛十分真实。 这戳到了很多人的痛处,于是指责之声络绎不绝。 不过,哪怕很多人都觉得他的作品“抹黑祖国”,依旧不能够否认他作品的文学价值,他的作品获得了国内外多个文学奖项。 文学就是应当揭露黑暗? 但是莫言获得的奖项只能证明他的文学水平高,可是文学水平高却并不意味着他对文学的看法就一定是正确的。 事实上,就连他自己都承认,他对文学的看法是一种偏见。 建国初期,我国就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学艺术发展方针,任何一种文学形式的存在都有其意义和必要。 批判的文学固然因为其反映了社会的苦难而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但是这并不代表歌颂社会美好的文学作品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回顾中国的传统戏剧作品,我们就会发现,几乎所有的作品都以团圆为结局。 辛苦终得回报,恶人得到惩罚,这也寄托着人们善恶终有报的朴素期待。 但是我们能说传统戏剧就不是传世的文学了吗? 其实不只是中国的通俗文学往往以大团圆为结局,外国的通俗文学也同样偏好在结尾给大家一个“圆满”。 去看看外国那些童话,大半都会以“公主和王子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为结局。 那么按照“文章就是应当揭露黑暗”的凭借方式,通俗文学难道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吗? 显然也不是的。 哪怕这些作品被无数人批判俗套,它们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发挥着社会教育的重要作用。 在教育不普及的年代里,这些通俗文学传递的价值理念是很多人价值体系塑造的重要因素。 这不正是文学最重要的价值之一吗? 谁能够说创作了这些迎合世俗的作品的作者不是真正的作家呢? 通俗文学和批判文学是两套不同的文学体系,强行用批判的评价体系去评论通俗文学,所得出的结论是没有意义的。 即使是莫言最为鄙夷,连大多数普通人也不认可的歌功颂德的作品当中,也不是没有有价值的作品的。 应制诗应该说是歌功颂德文学的典型,也是公认难出精品的作品领域,大多数应制诗也确实被视为缺乏内容的无聊作品。 但是即使是这个领域之中,也不是没有产生过传世的精品的。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这是多么宏大的盛世气象,令无数人无法抑制地产生向往。 而这句诗出自《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内容描绘的是早朝景象,是标准的歌功颂德之作。 如此种种,证明莫言“真正的作家,不会迎合一个时代”这样的说法确实如他所言,是他的个人偏见,或者说是这是他的个人写作理念。 其实文学作品和时代,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 作者生活在时代当中,时代塑造了他的认知、他的价值观,而这些一定会在他的作品当中有所体现。 哪怕是莫言自称不愿迎合时代,但是从他的作品当中,我们还是能够看出时代赋予的底色。 或者说,正是因为他的作品中能够展现从时代的伤痛,他的作品才会被人认可的同时引发争议。 由此看来,莫言所说的不迎合时代,大概是指勇于指出时代中所存在的问题。 确实,明确问题很重要,清楚了问题才能够改正问题,改正了问题才能够有进步。 但是问题是解决不完的。 矛盾具有两面性,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完美无缺。 就像《蛙》中一起悲剧的计划生育政策,这是故事中无数人悲剧的引子,但是这个政策本身有问题吗?没有。 土地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但是人口的繁衍可以是无限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国内承平,没有战争减员;医疗进步,人口平均寿命增长,而且中国本来就有着极大的人口基数。 如果不计划生育的话,国家人口的增长会达到恐怖的水平。 如果过度增长的人口超出土地承载的极限,到时候如果人人吃不饱饭,不是会有更多更惨烈的悲剧发生吗? 结语 如同茅盾文学奖的颁奖词中所说的那样,《蛙》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作品中表达了生命和伦理的思考,剖析了人性中存在的弱点,指出了计划生育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这部作品确实体现出了作者莫言敢于指出社会问题的勇气,也体现了他希望以作品让问题得到重视和解决的愿望。 转自今日头条优质自媒体 免责声明:转载无任何商业目的,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监管要求·版权声明·免责声明1、内容声明:中享网仅提供信息平台发布服务,所展示的信息均由第三方用户实名注册发布,内容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用户负责 2、风险提示:本页面内容仅供参考,为降低投资风险,建议您在投资前多做考察咨询、多对比分析 3、投稿提示:投稿请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出现违法内容和行为封号删稿!同时本站将相关证据提交相关部门 4、版权说明:部分投稿作者内容由Ai工具/软件生成,版权由投稿者所有,内容真实性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风险! 5、投诉删除:侵权和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受理邮箱:314562380@qq.com【提供有效线索,我们将及时核查处理】 |
GMT+8, 2025-5-4 21:16 , Processed in 0.05935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