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里·斯奈德(Gary Snyder,1930-) 是20世纪美国著名诗人、散文家、翻译家、禅宗信徒、环保主义者,2003年他当选为美国诗人学院院士,先后出版有十六卷诗文集,《龟岛》获得了1975年度普利策诗歌奖。 斯奈德是“垮掉派”目前少数仅存的硕果之一,也是这个流派中诗歌成就较大的诗人。但是,跟“垮掉派”其他诗人的张狂相比,他显得比较内敛。他是清晰的沉思的大师,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翻译过寒山的诗,所以喜欢沉浸于自然,在大自然中,他既是劳动者也是思考者,因此他的诗“更加接近于事物的本色以对抗我们时代的失衡、紊乱及愚昧无知”。 加里·斯奈德的很多诗歌创作,从立意到取材,从文法到修辞,无不透露出浓浓的“中国风味”,可以说是具有中国文学“文心”的一代文学巨匠。 名家诗歌,一人之选, 诚意读评,请多指教。 进山他爬到浪花飞溅的溪涧边上, 他沿着平板似的岩石向上走, 他把手指放到水里, 他转身走向隔在一边的水池, 把两只手放在水里, 把一只脚放在池里, 把几块石头扔在池里, 他用两手拍打水面, 他高叫,起身站立, 面对激流,面对高山, 举起双手,三次高喊。 (扬子 译) 读感:斯奈德的这一首口语诗,讲了一个人进山时勇敢地投身山水,从而获得身体和精神的自由的情景。诗写情景,尤其是口语诗,特别适合。前7行,我们可以看出他写了这样入水的过程,但最后4节是非常重要的,他用双手拍打水面,他高喊,他在激流中起立,举起双手三声高呼。他的意思,其实就是一个勇敢者获得了勇敢所带来的自由,它和山水的呼应是如此的直接,有力,勇敢,彻底。这让我想起了《老人与海》也想起了李白和敬亭山的故事,但前者是那种过分极端的处境,而李白和敬亭山的那种微妙的对视,是一种相对静态的,内心与自然的精神回流。而斯奈德这首不是,他是作为一个身体力行者,他亲自投身到这样的激流当中,体会到了山水的有情,他主动拥抱了这样的精神自由,用他的胆识、勇气和力量,同时也获得了山水全部的拥抱。带给人很大的振奋感,这是一首跳出日常生活状态的诗,很独特,因为它必须靠特殊的体验才能实现。 松树的树冠蓝色的夜 有霜雾,天空中 明月朗照。 松树的树冠 弯成霜一般蓝,淡淡地 没入天空,霜,星光。 靴子的吱嘎声。 兔的足迹,鹿的足迹 我们知道什么。 (扬子 译) 读感:这首诗非常著名,语言非常洗炼,尤其是斯奈德对夜间山林场景的静态描写,富有东方审美的气质。我们一起来看这首诗,他讲的是蓝色的夜晚,有雾的夜晚,有明月高照,他仰头看松树的树冠,产生飘逸的审美画面感,就像他在中国的古诗和日本的古画里所见。前6行写的都是这个东西,但是从第7行到第9行,他开始加速了,诗歌叙述的速度开始加快。靴子的吱嘎声,是从视觉转入到了听觉。兔的足迹,鹿的足迹,这个看似是视觉,其实它是一种经验化的视觉,它是属于经验层面的,然后结尾,他开始诗意上升了,他升到哪儿呢?——“我们知道什么?”他上升到了理念思维和玄学境界。回看此诗,整体通过这样的一个静态的描写、观察以及思索,诗人写出了人和万物之间的隐秘的生态关系,同时也非常契合我们东方的道家的一些精神诉求。诗中一切情绪和事物的认知,都处在一种欲辨已忘言的境界里面?我们阅读、体会、感应并置身其中,体会那种美学的氛围,同时体会这种人生的境界。这首诗通过专注的描写和精准的留白,实现了意境之美与高渺之思。 八月雾气弥漫——给莎丽 八月里雾气弥漫 九月干旱。 十月炙手可热。 纳帕和索诺玛的草地, 灌木丛, 被焚烧。 接着到了 十一月, 我们全都拨回了时钟, 天空就下雨了。 刚刚冒头的青草的嫩芽。 你 就象柔弱而 新鲜的年轻植物 变得光滑又清凉在夜里 伏在我的身上。 触摸,品尝,在大地上 紧紧缠绕在一起。 新的雨水。 我们的生命开始了。 (扬子 译) 读感:这首诗写了爱情,但是他的这种情感之诗不是建立在两个人的衷情与私语上的,依然适合是同自然紧密相连的。这次他写的并不是山林的场景,而是夏日的草地。通过时辰这个日常的经验来写。从8月到9月到10月这是整个夏天的过程,11月份开始秋天到了。酷热结束。夏令时结束。秋雨连绵,焚烧过的草地开始新生。男女的身体和情感都彻底在自然生态的美好环境下契合。新的雨水就是新的生命。这首诗,依然把个体与自然的关系演绎得特别好,依然是一种融合,但不是《进山》单一个体行为,而是两个人的个体契合,要有天地自然来出场,来旁观,来作证。人生大自在也。非常浪漫。因此这是一首非常饱满的有幸福感的回忆之诗。11月,美国夏令时结束,“我们全都拨回了时钟,天空就下雨了”,这节诗的表达非常神奇,就像一场意念之雨一样,天人合一的感应。我很喜欢他第2节的抒情。 我们与所有生物一起发誓吃着三明治 在树林中工作, 一只母鹿啃吃雪中的睡菜丛 相互观察着, 一起咀嚼着。 一架比莱飞来的轰炸机 在云层上面, 用咆哮充满天空。 它抬起头,聆听, 一直等到声音消失。 我也如此。 (董继平 译) 读感:这首诗写了人与动物之间的一种和谐关系,远远超出了人与社会的关系。母鹿吃草,人吃三明治,人和动物都在咀嚼,都在体会自然给予的恩赐,但是在这个惬意的场景当中。,轰炸机穿过云霄,打破了这种人与动物相互对视这种美好的宁静感。轰炸机带来的是什么?不言而喻。这首诗不仅赞美自然生物,还表达了对人类的一些反感,特别是对战争的厌倦,但作者没有自述,反而用母鹿的视角去描写。母鹿抬起头,聆听了一会儿,一直等到轰炸机的轰鸣消失。虽然它是一种咆哮的状态,噪音的状态,剧烈的状态,但是母鹿并没有被激怒,反而无视,平常心是多么的难得。结尾,“我也如此”,这就是一个人在自然哲学当中,所体验到的人性的自觉升华。 八月中旬沙斗山瞭望哨山谷中烟云迷雾 五日大雨,三天酷热 松果上树脂闪光 在巨岩和草地对面 新生的苍蝇成群。 我已经记不起我读过的书 曾有几个朋友,但他们留在城里。 用铁皮杯子喝寒冽的雪水 越过高爽宁静的长天 遥望百里之外。 (扬子 译) 读感:这首诗写的是斯奈德在山顶的护林瞭望所看到的一些场景以及自我叙述,嗯,诗歌的第1节依然描写了雨后的动植物的躁动与生机,第2节是非常有深意的,他自述,书本的知识已然忘记,暗示活在山野中更多需要的是生存的经验与本能。朋友们都留在城里,写自己其实属于某种与世隔绝的处境,也就是和物质社会的隔绝和对望。那么怎么生活?他选择纯自然的本能生活,饮雪融之水,用铁皮制杯,虽然很简陋艰苦,但他收获了很多宝贵的事物,他收获了登高望远的极好的目力。别人的眼睛是平庸无奇的,他们关注的可能是社会是物质,是私有的自我,而我所观察到的是8月的生机,和百里之外的事物,在我眼里都清晰可见。人一旦回归了自然,就开启了他那灵性的天眼。与世隔绝的人获得了常人所达不到的人生境界。这是一首阐释经验大于知识、潜能唤醒认知的本能之诗。
转自今日头条优质自媒体 免责声明:转载无任何商业目的,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监管要求·版权声明·免责声明1、内容声明:中享网仅提供信息平台发布服务,所展示的信息均由第三方用户实名注册发布,内容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用户负责 2、风险提示:本页面内容仅供参考,为降低投资风险,建议您在投资前多做考察咨询、多对比分析 3、投稿提示:投稿请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出现违法内容和行为封号删稿!同时本站将相关证据提交相关部门 4、版权说明:部分投稿作者内容由Ai工具/软件生成,版权由投稿者所有,内容真实性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风险! 5、投诉删除:侵权和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受理邮箱:314562380@qq.com【提供有效线索,我们将及时核查处理】 |
GMT+8, 2025-5-18 02:38 , Processed in 0.06382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