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灵魂与精华,古诗词中所体现出来的生态意识对于我们当今感受自然、呵护生灵、今昔对比,从而树立正确理念,无疑是值得珍视和借鉴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赞美大自然,感受宇宙之辉宏从歌春的杜甫《春夜喜雨》,到颂夏的苏轼《望湖楼醉书》等,从咏秋的马致远《秋思》等,到叹冬的柳宗元《江雪》,我们能真切的感受到大自然的春听鸟声,瞎听蝉鸣,秋听虫啼、冬听雪落的情趣,欣赏烂漫的春,缤纷的夏,金色的秋,绚丽的冬,使我们对大自然的和谐生态产生感知,唤起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从“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壮观,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娇嘀,从“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到“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等。大自然美不胜收,值得我们珍爱! 杨柳岸晓风残月 热爱大自然,感受生命的真谛从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到白居易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诗句都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界的细微观察,然后将所见的情景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出来,我们读之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同时也更增强了我们人类与自然界生灵万物和谐相处的意识。其实古人对待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岂止是赞美。更可贵的是提倡保护野生动物的态度和观念。王建在《寄旧山僧》中“猎人箭底求伤雁,钓户竿头乞活鱼”的诗句就鲜明地褒扬了怜爱动物、救助生命的行为。他的另一诗作《题金家竹溪》中所说的“山头鹿下长惊犬,池面鱼行不怕人”,提及的也是如何调整人与野生动物关系的问题。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细度古诗词,树立环保的理念从《望天门山》、《望岳》、《寻隐者不遇》、《小池》、《望洞庭》、《忆江南》、《霜月、温庭筠》、《咏柳》、等等的古诗词中体验日出、日落、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小鸟歌唱、溪水流淌,让我们充分欣赏自然,体验自然,生态理念,油然而生。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多么有水平的早期生态环保理念,可以说是儒家之修大成者的环保观,比之当今的许多提倡修大坝、建水电站的把河流变成池塘的破坏生态、环保的大水利家、大经济家环保意识强得多,“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则是鲜明的生态描述,如果碰到雪灾、天气极端异常等,二月的春风是不可能把细叶剪出来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能否和谐?发人深省!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在感受古诗文美的意境,体会自然与诗人,自然与诗词的关系的同时,还可以对照现在的自然境况,自然而然接受环境教育。由于对自然环境接触的日趋减少,人们的想象力被束缚了,心态变得浮躁了,心境变得狭隘了。随着环境的恶化,产生优秀诗文的“土壤”也在逐渐消失。空气污染使得“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了无影踪;河水的污染使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那样的美景、“绿江深见底,高浪直翻空”的画面变得难得一见。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利益驱动占据了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心境没有了,那种“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的民风少见了。随着城市噪音污染范围的扩大,那种“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清幽也离人类越来越远...... 转自今日头条优质自媒体 免责声明:转载无任何商业目的,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监管要求·版权声明·免责声明1、内容声明:中享网仅提供信息平台发布服务,所展示的信息均由第三方用户实名注册发布,内容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用户负责 2、风险提示:本页面内容仅供参考,为降低投资风险,建议您在投资前多做考察咨询、多对比分析 3、投稿提示:投稿请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出现违法内容和行为封号删稿!同时本站将相关证据提交相关部门 4、版权说明:部分投稿作者内容由Ai工具/软件生成,版权由投稿者所有,内容真实性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风险! 5、投诉删除:侵权和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受理邮箱:314562380@qq.com【提供有效线索,我们将及时核查处理】 |
GMT+8, 2025-5-18 01:39 , Processed in 0.87333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