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故事 查看内容

快90年过去了,毛主席和彭德怀之间这个著名的故事,该说清楚了

2022-11-23 10:29| 发布者: zxw88| 查看: 223| 评论: 0

摘要: 以前跟大家讲过了毛主席和彭德怀之间一段著名的公案(参见:70年了,毛主席和彭德怀这段著名“公案”,终于可以说清楚了),本文再讲一个著名的故事。说起“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这句诗,在中国的知名度之

以前跟大家讲过了毛主席和彭德怀之间一段著名的公案(参见:70年了,毛主席和彭德怀这段著名“公案”,终于可以说清楚了),本文再讲一个著名的故事

说起“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这句诗,在中国的知名度之高,不亚于任何一首唐诗宋词。

几乎所有人都知道,这是毛主席专门写给彭德怀的《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

快90年过去了,毛主席和彭德怀之间这个著名的故事,该说清楚了

诗词油画《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

可是,却很少有人知道,关于这首诗有很大的争议。争议的原因有四个。一是因为这首诗在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到1986年才首次公开发表(在此之前仅在军内报纸刊载过,未公开发表)。1957年想要公开发表时向毛主席汇报,结果把背景说成是强攻腊子口战斗胜利后, 毛主席在发给彭德怀的电报中写的。毛主席回复说:记不起了,似乎不像,腊子口是林彪同志指挥的,我亦在前线,不会用这种方式打电报的。于是没得到同意,所以一直搁浅。

为什么会说是强攻腊子口时呢?

二是因为1947年,冀鲁豫军区政治部主办的《战友报》根据一些老同志的回忆 , 第一次刊登此诗时称:此诗背景是彭德怀指挥红军强攻腊子口。后来引发了一些争议。

三是因为该诗没有原稿,因此导致了第四个原因。

四是因为这首诗有两个版本,这是最重要的原因。

一个版本是:“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这是流行的版本。

第二个版本是:“山高路远坑深,骑兵任你纵横谁敢横枪勒马?我彭大将军。”这是彭德怀元帅自己回忆的版本。

快90年过去了,毛主席和彭德怀之间这个著名的故事,该说清楚了

红军时期的彭德怀

或者有人会说,不就是几个字不一样么,有什么关系。

大谬不然,作为一首传世的名作,连准确的版本都说不清楚,岂不荒唐!对诗词名篇的解读,向来是要说准确其中的字句,说清楚写作的背景。你去把李白、杜甫的诗随便改几个字,然后发出来,说是李白、杜甫写的,不被大家嘲笑死才怪。

关于毛主席这首《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以下简称惟诗),原国防部长办公室主任王焰在《<唯我彭大将军>一诗的沉浮》(以下简称王文,载1996年第1期《党的文献》,第46-48页。),中共中央党校胡为雄教授在《“谁敢横刀立马”——毛泽东赞彭德怀诗的两个版本》(以下简称胡文,《风雨同舟》2010年第4期第32-34页。)等文章对这首诗进行了研究。笔者结合彭德怀1935年10月13日在甘肃环县虎家湾发给毛泽东的电报原文(以下简称彭1935年10月13日电),结合彭德怀在1954年、1962年的回忆,以该电报和回忆作为原始证据佐证了彭德怀关于惟诗的回忆是准确的。

一、“山高路远坑深,骑兵任你纵横”

毛主席这首诗前两句是“山高路远坑深,骑兵任你纵横”,并不是随便写写的。

1935年10月13日15时,当时在陕甘支队一纵队的毛主席就关于环县国民党军情况及红军通过洪德城、环县之线的部署致电彭德怀,提醒彭德怀“须准备与可能来之骑兵作战”:“……(三)据十二日由环县来人称:环县有敌三十五师两团,曲子镇有敌多少不明,该日晨环县尚未到骑兵,但昨、今两日骑六师有到达可能。至追我之敌,今日可能到毛家川、连家川之线。(四)明日我军到达及通过洪德城、环县之线,须准备与可能来之骑兵作战。敌小则消灭之,敌大则箝(钳)制之,而从其间隙乘夜通过该线。”(1935年10月13日,毛主席关于环县国民党军情况及红军通过洪德城、环县之线的部署致彭德怀电)

快90年过去了,毛主席和彭德怀之间这个著名的故事,该说清楚了

1936年,毛主席在陕北

13日20时,当时在陕甘支队二、三纵队的彭德怀在甘肃环县虎家湾(今虎涧)就第二、第三纵队情况及红军向陕北前进的路线回电毛主席,提到陕北地形特点、敌人骑兵不可怕等问题:“(一)十二号,有骑兵百余马由环县方向经虎家湾向固原方面去,距环县□里地间有马(鸿宾)部一连余。(二)第二、三两纵队于十九时开始到达虎家湾,本日行程七十里。路小、山大、沟深,骑兵无用。”(1935年10月13日,彭德怀关于第二、第三纵队情况及红军向陕北前进的路线致毛泽东电。)

彭1935年10月13日电原文“路小、山大、沟深,骑兵无用”,与彭德怀1962年6月16日在八万言书中回忆的惟诗版本,文字、意境高度吻合。

彭德怀的这封电报就是“山高路远坑深,骑兵任你纵横”诗句的最原始出处。

毛主席前两句诗针对的就是彭德怀所说的敌军追兵中马家军骑兵并不可怕。

那么应该是哪个版本?是“山高路远坑深,骑兵任你纵横”还是“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自然是一目了然的事。

二、“路远”和“坑深”

快90年过去了,毛主席和彭德怀之间这个著名的故事,该说清楚了

1954年10月1日国防部部长彭德怀在庆祝建国五周年大会上宣读国防部命令

根据国防部原军事参谋王亚志回忆,1954年他拿着登载惟诗的报纸去见彭德怀,彭德怀谈到惟诗的写作背景时说:“当时我军初到陕甘苏区,马家的骑兵在后边追赶,对马家骑兵要不要给它个打击,是当时面临的一个问题。后来经过讨论,毛主席主张必须打击,免得把敌人带进苏区去。于是我和毛主席就这个问题拟写一份电报,在电文中提到战场地形时,就有‘山高路险沟深’这一句。在战斗结束后,我回来时看到桌子上毛主席写的这首诗。诗的第一句恰好是电报里的那一句,只是毛主席把其中的‘路险’写成了‘路远’,把‘沟深’写成了‘坑深’。”

彭德怀于1954年、1962年关于1935年陕甘支队在吴起镇伏击马家军骑兵的回忆(1962年回忆即《八万言书》,参见《彭德怀自述》),同历史上1935年10月21日陕甘支队伏击马鸿宾卅五师骑兵团等国民党追兵的真实战斗情况完全一致。本来就是彭德怀亲自指挥的战斗,他自己岂有不清楚之理?

在彭德怀的具体指挥和陕甘支队干部、战士的英勇战斗下,吴起镇战斗击溃国民党四个骑兵团,取得陕甘支队进入陕北的第一个大胜利,吴起镇战斗的胜利和彭德怀当时在陕甘支队发挥的巨大作用,是毛主席创作惟诗的背景。根据陕甘支队政治部1935年10月22日印发的连队讲话材料《庆祝我们进入陕北的第一个大胜利》,吴起镇战斗击溃马鸿宾卅五师骑兵团等国民党四个骑兵团,打死敌骑兵数百,俘虏敌人官兵二百余人,战马二百余匹,缴获轻重机枪、迫击炮甚多,取得陕甘支队进入陕北的第一个大胜利,粉碎了国民党的追击计划,使陕甘支队在陕北站定了脚跟。

三、“谁敢横枪勒马”

彭1935年10月13日电是发给毛主席的,毛主席收到了彭德怀“路小、山大、沟深,骑兵无用”的电报文字。

在彭1935年10月13日电之后至1935年10月21日吴起镇战斗打响之前,中间只有9天间隔,期间彭德怀只于1935年10月18日廿时关于引诱国民党骑兵接近苏区再作战之意见给毛主席发过电报,电报还是关于引诱国民党骑兵接近苏区再作战的。

快90年过去了,毛主席和彭德怀之间这个著名的故事,该说清楚了

吴起镇地形,清晰体现出“路小、山大、沟深”特点

彭1935年10月13日电中描述的“路小、山大、沟深,骑兵无用”地形特点,在吴起镇同样存在,而且实际战斗取得了击溃四个骑兵团的巨大胜利。

毛泽东在吴起镇战斗后想起了彭1935年10月13日电报的原文,在吴起镇战斗胜利形势的鼓舞下,联想到彭德怀当时在陕甘支队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彭德怀1935年10月13日电文为基础,创作了惟诗。

惟诗中将彭德怀刻画为“谁敢横枪勒马”这一威猛形象,典故出处是三国时张飞在当阳长坂坡横枪立马、据水断桥,一声暴喝吓破了曹操的追兵虎豹骑。此情此景与彭德怀在吴起镇大破马家军骑兵追兵,极为相似。因此毛主席以此典故入诗,刻画出“猛张飞式”的英雄艺术形象,同毛主席在平时喜欢把彭德怀称为“张飞”的生活真实是一脉相承的。注:《庐山会议实录》中记载:彭德怀说,张飞这个外号,还是主席给起的。彭德怀在1959年7月14日在庐山给毛泽东写的信中称:但我这个简单人类似张飞,确有其粗,而无其细。

快90年过去了,毛主席和彭德怀之间这个著名的故事,该说清楚了

1937年,彭德怀在延安

在《三国演义》中,张飞用的是丈八蛇矛,《三国演义》是毛主席熟读的一本书;在真实历史中,张飞用的也是马矟,马矟者,骑兵矛也。自然是“横枪”,而非“横刀”。

四、“惟我彭大将军”

关于惟诗版本,王文认为:“第二句和第三句,一般流传的写法是‘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彭德怀回忆的写法则是‘骑兵任你纵横,谁敢横枪勒马’。现在看来,彭德怀的回忆是不准确的。”胡文认为:“彭德怀忆写的版本更符合1935年实况”、“彭德怀凭记忆写出的版本,优越之处在于更符合历史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

快90年过去了,毛主席和彭德怀之间这个著名的故事,该说清楚了

重庆谈判期间,重庆《新民报晚刊》发表了毛主席的名篇《沁园春·雪》

毛主席这首诗把陕北的地形地貌恰当地描绘出来了,把红军伏击歼敌骑兵大获全胜的意境展现出来了,把彭德怀的英勇形象刻画出来了。如果作一比较,彭德怀忆写的诗可信度和艺术性更高,况且彭德怀是当事人,也是最后一句诗的修改人,采信彭德怀忆写的版本更可靠些。从“惟我彭大将军”句中的“惟”字来看,这是毛主席的习惯用词,毛主席向来习惯用“惟”,而不用“唯”。如少年时《五律咏·指甲花》中有“惟婢傲火天”;《四言祭母》中有“惟挈大端,置其粗浅”;《沁园春·雪》中有“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等句,它们用的都非“唯”字。这从一个侧面表明,彭德怀回忆写出的版本更接近毛泽东原作的真实。

笔者认为,结合前文内容,彭1935年10月13日电原文“路小、山大、沟深,骑兵无用,”作为原始证据,印证了彭回忆的惟诗“山高路险沟深,骑兵任你纵横”等文字、意境也高度吻合,笔者认为彭德怀回忆的惟诗更接近毛泽东原作的真实。

以上是笔者结合彭1935年10月13日电和彭德怀1954年、1962年的回忆,对惟诗的简单分析,不当之处,敬请专家、学者不吝批评指正。

本文作者:田永雷,“这才是战争”加盟作者 ,未经作者本人及“这才是战争”允许,不得转载,违者必追究法律责任。

编者简介:王正兴,原解放军某野战部队军官,曾在步兵分队、司令部、后勤部等单位任职,致力于战史学和战术学研究,对军队战术及非战争行动有个人独到的理解。其著作《这才是战争》于2014年5月、6月,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栏目分两期推荐。他的公众号名亦为“这才是战争”,欢迎关注


转自今日头条优质自媒体
免责声明:转载无任何商业目的,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公告X

【重大通知变更说明】

影响卡顿及收录的说明调整...

点击查看详细说明

手机版|小黑屋|中享网 ( 滇ICP备16008358号-6|滇公网安备53011102001243号 )

GMT+8, 2025-7-15 08:13 , Processed in 0.06925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