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故事 查看内容

韦编三绝

2020-1-18 13:42| 发布者: zxw88| 查看: 724| 评论: 0

摘要:  大家都知道,在春秋时期纸还没有被发明,那时所谓的“书”就是竹简。每条竹片上多则几十个字,少则八九个字,然后把它们用绳子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就成为“书”。通常,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 ...
 大家都知道,在春秋时期纸还没有被发明,那时所谓的“书”就是竹简。每条竹片上多则几十个字,少则八九个字,然后把它们用绳子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就成为“书”。通常,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像《易经》这样厚重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通过熟牛皮绳编连起来的。

 孔子“晚年喜易”,他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易经》读了许多遍,还附注了许多内容。孔子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好几次,不得不换上新的再使用。即使如此,孔子还谦虚地说:“假如再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后人用“韦编三绝”形容一个人读书勤奋。(“三”是一个概数,表示多次。)

 小编解读

 俗话说:一分辛苦一分才,勤能补拙是良训。勤学苦练是成功的必要条件。碌碌无为与大有作为之间往往差的就是一个“勤”。勤,有如一架彩桥,把人们从无知引向有知,从有知引向有才,从有才引向有为。
网站公告X

【重大通知变更说明】

影响卡顿及收录的说明调整...

点击查看详细说明

手机版|小黑屋|中享网 ( 滇ICP备16008358号-6|滇公网安备53011102001243号 )

GMT+8, 2025-9-14 08:43 , Processed in 0.82117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