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故事 查看内容

鲁班修造将军柱

2020-11-19 14:55| 发布者: zxw88| 查看: 1833| 评论: 0

摘要:   桑园峡内黄河水流湍急,就在桑园峡中段黄河激流中却有一个屹立的大石。百姓称之为将军柱。  传说这个将军柱是鲁班修建的。  当年鲁班周游列国时,来到桑园峡边上,为方便两岸人民的来往。鲁班把桥墩的位置选 ...
  桑园峡内黄河水流湍急,就在桑园峡中段黄河激流中却有一个屹立的大石。百姓称之为将军柱。

  传说这个将军柱是鲁班修建的。

  当年鲁班周游列国时,来到桑园峡边上,为方便两岸人民的来往。鲁班把桥墩的位置选在了将军柱的这个地方。从此,鲁班早出晚归,负责施工……半年过去了,桥墩在渐渐长高。

  有一天,鲁班的妻子送饭到岸边,等了一阵不见鲁班,便到岸边看个究竟,谁知她在岸边看见一个巨人站在河中,一手拿着巨石,一个手拿着铁锤在干活,他的妻子哎呀一声惊叫。

  鲁班一慌,一锤砸在了自己腿上。手中的石头也飞到了对岸的山上,桥也就没有建成。

  至今在将军柱上有一个十分光滑的石头,好像是整个人的脊背印了下去,中间则是脊柱,把石头一分为二,好像是长期靠着休息时留下的。

  传说这就是鲁班造桥时所留。

  相关阅读:黄河“将军柱”的故事

  兰州黄河铁桥南端东侧竖立着一根铁锈斑驳的大铁柱,长5.8米,直径0.41米,重达10吨,用栏栅围着,供游人观览,它叫将军柱。

  我们看到的将军柱,铭文记载:“洪武九年(即1376年),岁次丙辰,八月吉日立,”它是先民王宣、 王训二人从山西洪洞县被征调来兰铸造,其技艺智慧可谓绝世,将军柱要比闻名遐迩的黄河铁桥早五百三十年。

  黄河流经兰州,穿城而过,在无桥梁的古代,只能夏季靠羊皮筏子摆渡,冬季靠冰桥往返,交通十分不便。

  明朝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征西大将军宋国公冯胜,为了行军方便,在兰州城西七里处的黄河边,建造了一座浮桥。越四年,卫国公邓愈,移浮桥于城西十里处,以通往来,称“镇远桥”。明洪武十八年(1385),兰州指挥佥事杨廉将浮桥移至城北的北塔山下。浮桥的建造采用大木船24只,横排于河面,又用45根大木柱固定。船与船之间相距5米处,再搭檩木连接,上面加铺木板棚盖,并以栏杆相围,被誉为兰州古“八景”之一的“降龙锁蛟”。冬拆春建,为通河要道。更为重要的是在黄河南北两岸矗立着大铁柱四根,系铁缆2根,各长120丈,牵拉着木船,以维护浮桥的稳定和安全,它像守卫边陲的将军一样,竖立黄河两岸,尽职尽责,因而得名。一百年前的一九○九年八月十九日,黄河兰州铁桥建成,天堑变通途。将军柱和浮桥一样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成为历史的见证者,供人们观览,向人们述说着时代沧桑的变迁。

  无独有偶,兰州东三十里的黄河激流中还有一座大而古老的将军柱,它是自然天成的一个巨大石墩,雄踞在兰州黄河桑园峡大水洞自然村段的河道中心。柱墩是不规则的原形状,直径约为八米左右。柱墩多露出河面三到五米,河水暴涨时湮没。柱墩周边和上面的岩石狼牙交错,高低不平。唯独在柱墩上部中间有块像巨人脊背的躺椅状石印和足迹石印光滑地凹了下去,线条规则,纹理均匀,胜似巨人靠背足踩的一般。由于石墩矗立在河道中心,像忠实的战士守护着黄河母亲,年复一年,因此乡民们誉称将军柱。此将军柱比黄河铁桥头的铁铸将军柱又粗又大,而且久远古老,不知时越多少年。由于它的真实存在,因而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产生了与此将军柱相关的诸多历史故事及民间传说。有流传久远的“兰州黄河冰桥与将军柱”的故事,真实纯朴而脍炙人口;有清同治年间兰州黄河浮桥被暴涨的河水冲垮直流而下,被将军柱拦阻得救的“兰州黄河浮桥与将军柱”或“兰州浮桥与桑园子龙王庙”的轶事趣闻,鲜为今人所知;又有1949年8月26日,兰州解放,蒋马军溃败,很多活的死的士兵和马匹,与门、窗、房梁、屋椽、木板等杂物,从黄河漫流飘浮而下,一个年青士兵被浪涛冲撞抛弃在将军柱上,被解放军所救,成为“将军柱上的幸运人”;又由于将军柱上有巨型脊背和大足石印,而流传久远的“鲁班修造将军柱”的神话故事,不一赘述。

  由于将军柱坚实雄壮的矗立在黄河桑园峡的激流中,不扰民,还造福于民,乡民们盛誉为中流砥柱,是真正的将军柱,而赞叹不已。
网站公告X

【重大通知变更说明】

影响卡顿及收录的说明调整...

点击查看详细说明

手机版|小黑屋|中享网 ( 滇ICP备16008358号-6|滇公网安备53011102001243号 )

GMT+8, 2025-7-9 15:23 , Processed in 2.02599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