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文学家苏东坡和佛印禅师是好朋友。有一天,他们两个人在杭州同游。东坡看到一座峻峭的山峰,就问佛印禅师:“这是什么山?” 佛印答:“这是飞来峰。” 苏东坡又问:“既然飞来了,何不飞去?” 佛印说:“一动不如一静。”, 东坡又问:“为什么要静呢?” 佛印说:“既来之,则安之。” 后来,两人走到了天竺寺。苏东坡看到寺内的观音菩萨手里拿着念珠,就问佛印:“观音菩萨既然是佛,为什么还要拿着念珠,到底是什么意思?” 佛印说:“拿念珠也不过是为了念佛号。” 东坡又问:“念什么佛号?” 佛印答:“也只是念观世音菩萨的佛号。” 东坡又问:“自己是观音,为什么要念自己的佛号呢?” 佛印回答道:“那是因为求人不如求己呀!” 苏东坡与佛印的这段对话,阐发了非常深刻的生活哲学,那就是“一动不如一静”、“既来之则安之”、“求人不如求己”,这三句哲语都是从生活里得来的智慧。台湾散文家林清玄对这三句哲语不但推崇备至,而且认为它们之间相互连贯,互为因果。 具体解释是——只有在宁静平和的心境里,人才会生出更清澈的智慧;如果每天多一分反观自照,生活就会多一分自在;而守定自我,内心的力量才会强大,此所谓“求己”,乃心灵安定的上上之法。 著名作家周国平曾有这样的经历:有一段时间,他的书卖得非常好,接踵而来的“动”让他颇不适应,诸如记者采访、电视亮相、大学讲座等公众活动,让他面对摄像机和麦克风手足无措。最后,他谢绝了这些邀请,回归到自己的“静”里。他说:“如果确实有人喜欢我的书,就让我们的心灵在各自的安静中相遇吧!” 诚哉斯言! 如果一个人赚得整个世界,那么他会非常容易丧失自我。安于自己的状态,而不带有诸多“侵略性”,才容易找到清明、宁静的自我。因为在“侵略”其他领地的时候,你也丧失了属于你自己的领地。 守住自己的性情和爱好,我们才能是自己的救世主。守不住,想立在这个世上就要求人,就要满足人家的利益,我们自己就容易随波漂荡。说到底,一个人心灵的家园还是要保留自我的天性,不然人格会在分裂中变异,心灵也可能会被异化。即便表面生活光鲜,那也是很痛苦的内心煎熬。 人生的智慧不等同于个人能力的全面扩张,而在于在特定领域的默默耕耘。 一个人无论平凡还是伟大,只要能顺应自己的天性,找到自己真正喜欢做而且有益的事,并且一心一意把它做得尽善尽美,他在这个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 是的,连观音菩萨都需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园,何况芸芸众生的我们?即便是蚂蚁,也一样要守定自由奔走、勤勉工作的自我信条,因为它们明白,唯有满足自己奔走寻觅的天性,才能获得心灵的快乐。 监管要求·版权声明·免责声明1、内容声明:中享网仅提供信息平台发布服务,所展示的信息均由第三方用户实名注册发布,内容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用户负责 2、风险提示:本页面内容仅供参考,为降低投资风险,建议您在投资前多做考察咨询、多对比分析 3、投稿提示:投稿请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出现违法内容和行为封号删稿!同时本站将相关证据提交相关部门 4、版权说明:部分投稿作者内容由Ai工具/软件生成,版权由投稿者所有,内容真实性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风险! 5、投诉删除:侵权和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受理邮箱:314562380@qq.com【提供有效线索,我们将及时核查处理】 |
手机版|小黑屋|中享网
( 滇ICP备16008358号-6|滇公网安备53011102001243号 )
GMT+8, 2025-9-10 11:19 , Processed in 0.06528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