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宝宝的家庭一定遭遇过这样的事情,你越是禁止孩子做的事情,他们偏要去做,看着你抓狂又无奈的表情,他们居然高兴无比。 有时候我会想孩子为什么出现这样的心理?在一本有关孩子教养书中讲到:孩子就像一个生活在大人国里的小居民。每天做些什么、要去哪儿,孩子基本做不了主,对于独立意识爆发阶段的孩子(2岁左右开始),这可能是他们潜意识中非常不爽的一件事。大部分孩子内心都渴望获得一种”操控感“,希望能控制些什么。如果控制不了自己周围的环境,那控制大人的情绪是挺好玩的一件事儿。因此孩子们平时会留意,有哪些事情容易惹爸爸妈妈生气,然后故意去做,把一个体重等于自己十倍的巨人惹得抓狂,但是巨人又拿自己没办法,想想都很爽啊。 这个理解完美的解释了孩子的逆反行为。在大人的世界孩子没话语权,没有力量感,作为家长我们不妨多给孩子一些自主权利,让孩子多参与家庭事务。比如,给他们机会参与简单家务,比如扫地、洗菜、倒水、浇花,让他们有机会做决定,比如今天出门是去公园,还是逛超市;今天想穿白色毛衣,还是灰色套头衫(注意选项不要过多,最好是两个,选择太多孩子不知该肿么办),当孩子觉得自己在家庭生活中有一定的话语权,获得了力量感的满足,他们”让不做、偏要做“的行为也会相应的减少。 也不妨试试反其道而行,女儿幼儿园已经开始学算数了,开始我用过很多方法讲授题型,她都不明白,看着我发飙了她委屈地哭了。这个东西她不感兴趣,我的那些方法对于她来说一点不好玩。她有一套糖果玩具,特别爱玩,我和玩的时候故意发错数量,她就一再纠正我,我就假装问:这个不对吗?我觉得对呀?她就掰着手指给我算,我就承认自己算错了。女儿然后说:妈妈这个都算错,真笨啊!然后自己满满地自豪感。渐渐不再反感数字,甚至觉得有趣。然后我突然明白了,我故意算错,让她纠正我,这个过程她觉得特别有意思。 有位家长用过激将法,见儿子总不用功读书,就说:“这首唐诗你不会背吧?”接着自己朗诵一遍。那孩子好胜心顿起,下功夫背了两首,果然以后逐渐喜欢学习了。 上述例子告诉我们,人的心理奥妙无穷,你对某人说不要做某事,并采取禁止措施,他反而非要试试不可。比如,你告诉同宿舍同学不准开你的某个抽屉,那么你不在时反而有人想打开看看有什么秘密。这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原始本能。很多恋爱中的男女并不像一些言情小说写得那么如胶似漆,但如果家长一反对,反而形成一种“逆反”心理:“你要这么说,我就偏那么干。” 生长在大人世界的居民早晚也会成为大人,作为家长有时候要不较真,不死磕,反而能轻松一些。 说完“越是不让做的事越要做“,就说说越是害怕的事越会发生,西方心理学管这个叫墨菲定律。 定律的主要内容: 1、任何事都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2、所有的事都会比你预计的时间长; 3、会出错的事总会出错; 4、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 最根本的内容是: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 有句话:怕什么来什么。当你过分强调注意事项对方反而会紧张。例如足球赛罚点球是最扣人心弦的时刻,很多运动员告诫自己:不要放高射炮,结果反而射高。马拉多纳等球星认为,罚点球时,先确定要射某个角度,尔后毫不犹豫地提脚就射,这种办法通常很有效。 一位著名的高尔夫球选手曾说:“高尔夫比赛不是靠手,而是靠嘴巴。”在影响情绪的一些谈话中,最有效的手段是表面上装得很亲切,而提出一些所谓“忠告”即想办法让对方意识到的禁止事项。譬如,在高尔夫球场上故意温和地问对手说:“要是打出去的球半路上向右边飞的话,会落进池塘”或“这个球离洞这么近,千万不要打歪啊!”听了这些“好话”打出去的球不可思议地不是向右飞,就是打歪了。有感悟经验的教练比赛前,从不啰啰嗦嗦地嘱咐这个运动员这样,警告那个运动员不要那样,因为那么做只会适得其反。 保持好的状态秘密就是只想技术要领,忘掉自己。 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你不能期望他们不犯错,你不能期望他们尽善尽美,完全按照你的想法来做。作为父母的不要总是以“问题”的眼光看孩子,如果你总担心孩子会出问题,那就一定会出问题。对于孩子考试也是一样,你不能总是担心孩子会考不好,你越是担心他们会考不好,就越会考不好。 孩子面临考试,作为家长最需要做的是闭上嘴巴,做不到也要少说。尽量把考试这件事看成平常事。平时的紧张比考前的加压要有效。排除那种压力越大发挥越好的学生,但这一小撮人平时也必定是认真学习成绩中上的。 这个定律无疑是在提醒我们不要盲目乐观,任何事情都看似容易,实质很难;任何事情所费时间都比你预期的多;任何事情都会出差错,而且是在最坏的时刻出差错。 “怕什么来什么”该怎么破?答案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学着不要怕。 提高自我效能感,平时清扫死角,消除不安全隐患,降低最坏结果概率。更主动、积极地去做事,拥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的人更容易避开墨菲定律。而低自我效能感的人则消极拖拉,无法坚持到底。你有没有发觉那些整天喊着“那么多份报告只有一份搞错了,偏偏交到了领导手上,怎么那么倒霉!”“我就知道这次一定会失败”“为什么我总是这么倒霉,连老天爷欺负我”的人,其实导致失败的是他工作方式,而不是不可预测的其他因素。他们总是抱着差不多、能凑合绝不认真的工作态度,及格万岁的心态。怎么能不倒霉啊! 多从失败中查找自己的原因,丢掉“墨菲定律”这个借口。不要怕,多做准备,幸运率自然提升。
监管要求·版权声明·免责声明1、内容声明:中享网仅提供信息平台发布服务,所展示的信息均由第三方用户实名注册发布,内容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用户负责 2、风险提示:本页面内容仅供参考,为降低投资风险,建议您在投资前多做考察咨询、多对比分析 3、投稿提示:投稿请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出现违法内容和行为封号删稿!同时本站将相关证据提交相关部门 4、版权说明:部分投稿作者内容由Ai工具/软件生成,版权由投稿者所有,内容真实性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风险! 5、投诉删除:侵权和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受理邮箱:314562380@qq.com【提供有效线索,我们将及时核查处理】 |
手机版|小黑屋|中享网
( 滇ICP备16008358号-6|滇公网安备53011102001243号 )
GMT+8, 2025-9-23 11:37 , Processed in 0.08393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