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言 查看内容

闻善言则拜,告有过则喜的意思

2020-8-12 14:08| 发布者: zxw88| 查看: 1008| 评论: 0

摘要:   这句话出自于《孟子.公孙丑上》。句中的“善言”就是对自己有益处,有教益的话。“过”就是过错。整个句子的意思是说:听到有教益的话就下拜,别人指出自己的过错就高兴。  有一次,孟子在与人谈话中指出:“ ...
  这句话出自于《孟子.公孙丑上》。句中的“善言”就是对自己有益处,有教益的话。“过”就是过错。整个句子的意思是说:听到有教益的话就下拜,别人指出自己的过错就高兴。
 
  有一次,孟子在与人谈话中指出:“子路这个人,当有人告诉他的过错 时,他就很高兴。而大禹一听到有教益的话,就给人家敬礼(原文是‘子路, 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伟大的舜帝更是了不起,超过了他们。他总是善于接受别人好的东西,而肯于放弃自己的偏见。他学习人家的 优点,乐于吸取别人的长处来行善。他的生活经历很丰富,从种地、制作陶器、捕鱼一直到做帝王,没有哪个时候不是向别人学习,吸取别人的优点来行 善的,这也就是与别人一起来共同行善,这确实是更高一层。所以君子的美德没有比与别人一起来行善更好的了。”
 
  孟子的这段谈话是赞颂子路、大禹和舜帝的。
 
  后来到了宋朝,有位文人叫林逋。他在自己的著作《省心录》中也提到了 孟子所说的子路、大禹这种虚怀若谷的品德,他把这话加以整理并稍加变化,说得更加简洁,这就成了:闻善言则拜,告有过则喜。这就更容易记了,也更容易流传了。
 
  这名言概括了一种一般人很难具有的美好的品德。它的含义非常简明,那 就是:听到有人提及自己的缺点错误,就高兴,就欢迎。一般人总是不愿听到 对自己的指责和批评,有的甚至是“闻过则怒”。这样的结果只能是过错、缺 点长期存在,甚至会发展,造成更大的损失。相反对别人指出自己的过错,对 别人好的进言采取欢迎的态度,就有利于改正过错。无数亊实证明,凡是想有所成就的人,就必须具备这种品质。
 
  战国时期晋文公之所以成就一代霸业,很重要的原因也在于他善于“闻善言”。在他回国执政之前,曾被迫在外流亡了近二十年。当他即将返国执政之 时,他自然非常欣軎,于是就丢弃了流亡时用过的一些器具,对一些跟随着他的老臣也开始怠慢了。那忘本的言行逐渐有所表露。这时候他的谋臣咎犯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便直言规劝,没想到的是晋文公对此没有生气,他接受了咎犯的意见。
 
  唐太宗李世民在这方面也曾做得不错。贞观初期,他几乎已经达到了 “闻过则喜”的地步,只要别人指出他的错误,他一定改正,从不刚愎自用。正因为这样,不久,就出现了 “贞观之治”的好局面。
 
  可见,能做到闻过则喜,有过就改,那么就能使个人得到进步,亊业得到 发展,就会走向胜利;相反,闻过则怒,拒绝改过,那么只会使自己或事业停滞倒退,使事业衰落失败。
 
  当然要真正做到“闻善言则拜,告有过则喜”,确实要有胸怀与见识。所以这一名言启示人们,要虚怀若谷,多听取别人的意见,以不断来提高自己。
网站公告X

【重大通知变更说明】

影响卡顿及收录的说明调整...

点击查看详细说明

手机版|小黑屋|中享网 ( 滇ICP备16008358号-6|滇公网安备53011102001243号 )

GMT+8, 2025-9-17 06:14 , Processed in 2.72062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