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化文印的故事,要从1960年说起。 这年1月,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套1000门纵横自动电话交换机,在上海吴淞电话局开通使用。到2月,《人民日报》报道,全国少数民族地区除西藏外,基本上都实现了人民公社化。 当时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这两件事情上显露地淋漓尽致。 新化县当时人均耕地不足1亩,集体生产吃大锅饭,没有多少家庭能够吃饱。1960年,易代兴、易代育兄弟离开新化“以技养农”,在四川涪陵偶然获得了机械打字机维修技术。 据易代兴后来介绍,当时修好一台机械打字机能赚到45元钱,1元钱可以买到8斤大米。但当时“农工商”从业人员界限严明,粮农丢下锄头跑维修,这是明令禁止的身份跨界。 尽管当时易家兄弟伪造公章冒充成为武昌一文化公司的员工,但社会舆论和政府的巡逻并没有他们把这门生意搞大。 1970年,修钢笔的邹联经与易代育的徒弟袁锡楚结识,并拜他为师学习打字机维修技术。这个人,后来被《潇湘晨报》评论为,如果没有邹联经,就没有所谓的新化现象。 这是一个平凡人的故事。这里没有为人熟知的国际品牌,也没有粉丝众多的知名企业家。从邹联经开始,新化文印的故事都是“隐形巨头”“闷声发大财”的故事。 维修打字机半年后,邹联经就带着4000元钱回家,并建了村里第一栋两层楼房。他告诉同乡,修打字机的人不多,一个月至少能赚到2000元。 但那些农民哪里见过如此赚钱的生意?当时新化人从早干到晚,大概能挣到1毛8分钱。村民开始质疑,这个小伙子不是抢的,就是当汉奸赚的钱。 越是井底之蛙,越是岁月静好。 邹联经没有做过多的解释,他过完年再一次离开新化,并带上了堂弟邹联文。据邹联文回忆,一个多月后,他们一直游荡到了新疆,并从堂哥手中学到了不少手艺。 回家时,邹联文给父亲买了双羊绒皮靴,给母亲买了件羊绒大衣。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了解到,这俩兄弟一个多月赚了1万多。 数据是说服人群最好的工具。 那些曾经瞧不上这门生意的村民,开始悄悄带着子女跑来邹联经家,希望他收其为徒。坊间传言,当年向邹联经拜师,需要先交300元钱,外加80斤大米。 “新化派”的门户逐渐繁荣,不少人学成之后便扔下锄头走向全国。 改革开放后,新化县还专门成立了打字机修配厂,邹联经出任厂长。他表示,“厂子成立以后,开始大张旗鼓地办学习班,有的学员学习1个月甚至10多天就出师了。” 那个时候的新化县,就像现在的毛坦厂中学。一批批学徒毕业之后出走新化,去往了全国600多个城市,并成为之后开拓文印产业的顶梁柱。 广东省(湖南)办公耗材行业协会筹委会秘书长龙三沅表示,经过几十年的演化变迁,新化人文印产业从业人员接近20万。而有媒体统计,目前文印产业发展较好的100多家企业中,邹姓、曾姓的法人代表占70%。而在新化,曾与邹是两大主要姓氏。 邹联经的学习班垄断文印产业。
监管要求·版权声明·免责声明1、内容声明:中享网仅提供信息平台发布服务,所展示的信息均由第三方用户实名注册发布,内容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用户负责 2、风险提示:本页面内容仅供参考,为降低投资风险,建议您在投资前多做考察咨询、多对比分析 3、投稿提示:投稿请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出现违法内容和行为封号删稿!同时本站将相关证据提交相关部门 4、版权说明:部分投稿作者内容由Ai工具/软件生成,版权由投稿者所有,内容真实性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风险! 5、投诉删除:侵权和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受理邮箱:314562380@qq.com【提供有效线索,我们将及时核查处理】 |
手机版|小黑屋|中享网
( 滇ICP备16008358号-6|滇公网安备53011102001243号 )
GMT+8, 2025-9-23 04:03 , Processed in 2.75037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