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故事 查看内容

东八里庄的前世今生

2020-5-25 10:10| 发布者: zxw88| 查看: 3508| 评论: 0

摘要:   从1953年到1957年,北京八里庄地区先后建起了北京第一棉纺织厂(简称京棉一厂)、北京第二棉纺织厂(简称京棉二厂)、北京第三棉纺织厂(简称京棉三厂)三个大型的棉纺织厂,一举结束了北京有布无纱的历史。纺织业成为 ...
  从1953年到1957年,北京八里庄地区先后建起了北京第一棉纺织厂(简称京棉一厂)、北京第二棉纺织厂(简称京棉二厂)、北京第三棉纺织厂(简称京棉三厂)三个大型的棉纺织厂,一举结束了北京有布无纱的历史。纺织业成为那个时代北京国民经济的一面旗帜,名噪京华。可是,对于纺织厂所在的八里庄地区,人们却知之甚少。历史上的八里庄,究竟是什么样子?上世纪50年代后,这里经过了怎样的变迁?

  明清时期的八里庄:曾是朝阳门外普通的农村

  在朝阳路上乘坐112路电车,自西向东行驶,过了四环路,第一站是慈云寺,第二站便是东八里庄。路南路北,一栋栋楼房鳞次栉比:商场、邮局、快餐店,人来人往,摩肩接踵。显然,这里是城市化的居住小区。不过,既然地名带个“庄”字,历史上它也应该曾经是农村吧!

  有位老人告诉我,解放前的北京近郊至少有四个八里庄:北八里庄在北苑附近,南八里庄在南磨房附近,西八里庄在阜成门外,东八里庄在朝阳门外。为了加以区别,人们在村名前边加上“东南西北”表示方位。这样,一说东八里庄,大家就知道是朝阳门外那个。

  东八里庄,顾名思义曾是个村庄。它的历史和村旁的朝阳路紧密相关。事实上,“朝阳路”是20世纪50年代修整道路后才起的名字,而它的前身则是元大都齐化门外的驿路。

  元朝初年,统治者放弃了辽金两代的都城(大致位于今天宣武区的西部),在高梁河水系(包括今天的积水潭、什刹海、北海、中海等)建起了元大都,成为明清北京城的前身。大都城有11个城门,其中的东南门名为“齐化门”。齐化门建成后,车马由此进城出城,逐渐形成一条土路,是元大都东去的驿路,供政府传递文书之用。当时,这条路两侧多是野地,只有零星几个驿站,非常荒凉。

  明正统年间重修齐化门,改名为“朝阳门”。朝阳门外的土路也由驿路逐渐变成运粮通道:人们经京杭大运河把粮食运到通州,再从这条路运进朝阳门内的粮仓。这样一来,原来荒凉的小道逐渐热闹了起来。但是,因为年久失修,土路越来越破旧,路况越来越糟。到了清初,根据雍正帝《御制朝阳门至通州石道碑文》记载,“轮蹄经涉,岁月滋久,地势渐洼;又时雨既降,积雪初融之后,停注泥淖,有一车之蹶需数十人之力以资牵挽者矣”,令人无法忍受。雍正七年(1729年),皇帝诏令修建朝阳门外石路。由于工程浩大,众多工匠只能在路边住宿。石路沿线由此形成一些村庄,其中一村因距朝阳门八里而称为“八里庄”。

  民国时八里庄已成为朝阳路边的一个大村

  站在东八里庄的过街天桥上,极目眺望,宽阔的朝阳路上,车来车往,川流不息。远处,央视新大楼巍然屹立,向这里传递着现代的气息。

  它,是朝阳路边上的新秀。而在这条古道旁,八里庄,已经守候了将近三百年。

  可惜的是,在最初的二百多年间,人们几乎没有留下任何有关八里庄的文献记载。我曾经跑了好几个图书馆,仍然一无所获。幸好,在朋友们的帮助下,我采访到了几位从小就住在八里庄的老人,了解到民国时期八里庄的大致情况。

  当时,朝阳门外非常荒凉,那时的朝阳路还是一条石板路,其上有几道深深的车辙,路中央是一条腥臭的排水沟。石路两侧,零星分布着一些村庄,八里庄就是其中之一。以石板路为界,路南称为“前八里庄”,路北称为“后八里庄”。八里庄有门、郭、张几个大姓,村民主要是菜农,围着菜地居住,这边四五户凑一堆儿,那边七八户凑一堆儿,虽然看上去零零散散,但加在一起也有2700户,是这一带首屈一指的大村了。

  民国年间,八里庄人主要种大白菜、芹菜、菠菜、香菜、黄瓜,抗战胜利后又开始种西红柿。种的蔬菜,一部分留给自己家吃,一部分拉到天桥去“发货”,卖菜挣钱,养家糊口。平日里,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只有到了过年过节的时候,八里庄人才能喘口气,点点灯笼,放放风筝,放放炮仗,村子顿时热闹起来。村民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是尊老爱幼,很讲礼数,在这一点上跟城里人没什么区别。 

网站公告X

【重大通知变更说明】

影响卡顿及收录的说明调整...

点击查看详细说明

手机版|小黑屋|中享网 ( 滇ICP备16008358号-6|滇公网安备53011102001243号 )

GMT+8, 2025-7-17 03:43 , Processed in 2.82043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