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椿(1693~1771),生于清康熙三十二年,卒于乾隆三十六年,年七十九岁。是清代有名的医生。先生原名大业,字灵胎,号洄溪,江苏吴江人。 图片来自百度 现在是中国医学史上的奇才。他学富五车,在医学、天文、地理、数学、水利、音乐、武艺等各个方面得到了非常惊人的成就,是一位全知全能型的学者。 他最早不是学医的,也不是医学世家出身。他出生在书香世家,爷爷和父亲都是读书人,自然也希望自己的子孙读书做官、承继祖业、克振家声。他少年时代在经学方面就取的非常瞩目的成绩。他自己从小就精研各种典籍,从易经的研究到注释,包括道德经的注释都取的很大的成就,他撰写的道德经的注释甚至被收录到四库全书里面。可以说,徐先生在经学方向,很早就崭露头角并取得很大成绩和认可。 那他为什么会去学医了呢? 缘由起源于家人生病。先是他三弟患病,父亲遍请名医,也没治好,后来四弟,五弟相继生病过世,父亲悲伤得病,一病不起,常年服药。他一气之下,愤而学医。 从他的《医学源流论》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之所繫,莫大乎生死。王公大人,聖遇豪傑,可以旋轉乾坤,而不能保無疾病之患。一有疾病,不得不聽之醫者,而生殺唯命矣。夫一人系天下之重,而天下所繫之人,其命又懸於醫者。” 不管是王公大臣还是圣人豪杰,一旦生病,必须得听医生的,而个人的生杀大权就交到这个人的手上。而医生呢?在当时也就是那么一个职位不那么高的“工”匠。其实现在也是。生病了,生命就交到这个医生手上,至于能否治好,还真是难测。所以当时医生这个行业也不那么受重视,当时所推崇的大人之学,是有治理天下国家,具备远大抱负的学者。徐先生放弃大人之学,转而去学医,也是需要非凡的勇气的。这可以从书中看出“醫,小道也,精義也,重任也,賤工也。古者大人之學,將以治天下國家,使無一夫不被其澤,甚者天地位而萬物育,斯學者之極功也。” 徐先生从那么一个儒家学者,经学家,被当时的医学水平低下逼的开始读医书,其动机在于亲情。而其聪明的地方在于,读医真的读出水平来了,据记载,徐大椿于乾隆四年在姑苏城西阊门外创立医馆太一堂,秉承“太一济世,仁德立身”之精神,行医济世,治病救人,造福百姓。 徐大椿认为读书要从源到流,上追《灵枢》、《素问》寻其根源,下至汉唐等支派。首先要熟读《黄帝内经》《本草》《伤寒》《金匮》等古医典,还要博览其他大家的各医书,取长补短,以广见识,然后多行临证,把书本知识与临床实践联系起来。对“古法”推崇备至的同时,并非“食古不化”,相反,还有“疑古”的精神,敢于批评前人的得失。他读古书坚持了“掇其精华,摘其谬误”的原则,往往把读过的书,重新加以整理注释,节其冗,取其要,补其缺,正其伪。这与我们现在推崇的读书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徐先生一生不知道治好了多少病人,我们的乾隆帝也多次召他上京治病,最后一次召见是他79岁时,正卧病在床,推辞不了只好让儿子陪同前往,并带了一个棺材怕死在路上。果然如先生所料,死在到京的这次治疗中。 由徐先生的一生经历我们也可以看出,医生是个工匠,既要精通古书,博览众家,又要灵活应用,批判实践。放弃自己所学领域投身医学或许有当时的遗憾,但从先生所遗留的书籍及医学指南又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放眼现代,他的选择与进取的精神依然对我们的生活工作有指导精神,也希望徐先生的经历能让更多后人了解。 转自今日头条优质自媒体 免责声明:转载无任何商业目的,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监管要求·版权声明·免责声明1、内容声明:中享网仅提供信息平台发布服务,所展示的信息均由第三方用户实名注册发布,内容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用户负责 2、风险提示:本页面内容仅供参考,为降低投资风险,建议您在投资前多做考察咨询、多对比分析 3、投稿提示:投稿请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出现违法内容和行为封号删稿!同时本站将相关证据提交相关部门 4、版权说明:部分投稿作者内容由Ai工具/软件生成,版权由投稿者所有,内容真实性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风险! 5、投诉删除:侵权和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受理邮箱:314562380@qq.com【提供有效线索,我们将及时核查处理】 |
GMT+8, 2025-5-1 16:09 , Processed in 0.08705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