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已过半,回头看看,我们还是做了挺多事的,有很多感受。 复盘一下,写出来分享给大家。你是职场人还是创业者,不重要。只要关心我的进展,就欢迎来读。 一、长周期业务做认知我们是给企业做运营咨询,客户需要较长的决策周期。 分几步走:首先得知道我这个人的存在,其次要对我有信任,最后要碰到合适的签约机会。整个过程,需要2-3个月。 知道这个有啥用?说一个具体场景。 做这样的长周期业务,整个团队就必须明白:不要过于看重每一次行动的转化。 比如,一场直播、一篇文章有多少线索,其中又有多少转化订单。要看,但不是决定性的。 因为我们做的不是零售,不能快速识别流量的价值。 业务的本质特征,决定了我们要走认知逻辑,而不是流量逻辑。后者更重流量转化的效率,比如把进入直播间的流量尽可能转化成订单。 长周期业务是不是难做?不一定。 既然决策周期长,意味着对客户来说合作的成本也高,不会轻易更换。 就像我们买房,要提前几个月关注房产资讯,再去现场看几套房,之后才到讨价还价的签约阶段。整个周期很长,但买了房就会住很久。 客户更换成本高,会让我们的合作更深入,持续的时间也长。 深入持久之后,我们就成为行业专家,服务客户的机会就更大,也会形成很难攻破的竞争壁垒。 说了这么多,其实这就是B端业务的特征。 二、泛和热点内容能出圈先讲案例,再讲道理。我发了2条微博,都火了。 第一条是我随手发的有关Keep卖奖牌的事,出圈了。 如何定义出圈呢? 还好我不需要向任何人汇报了,我认为是就是,有这个敏感度。 比如,微博的数据好,也看到很多朋友转发,还扯出不少篇媒体稿件来分析这事,源头都是我这条信息。 第二条是我对笑果House那件事,说了几句自己的看法,被骂了。 我不怕被骂,但之前确实很少遇到,所以认真读了评论(拉黑了很多上纲上线和带节奏的,担心有风险)。 他们只是把这条内容当做情绪出口、把我当成假想敌,并不在乎我是谁、我的观点是什么。 这两条微博的数据,都是前所未有的好。 再说这两个案例给我的收获。 想要出圈,抓住以下三个要点: 1)泛且不深入 大众对内容没耐心,所以倒逼着做内容的人也不再试图把事讲清楚。 或者说,把事讲清楚的内容是跑不出来的,大家看不到,幸存者偏差。 所以市面上的内容大多是泛泛而谈。尤其很多知识类内容都没啥逻辑,漏洞百出。但观看体验好,数据就好。 2)满足情绪价值 是讲述逻辑,还是迎合情绪,侧重点不一样。 前者对大众用户来说,理解成本太高,也不符合平台的分发逻辑,所以很难出圈。后者,更容易。 不要认为某个视频里说自己讲的是赚钱的「逻辑」,就是理性客观了,就不是在迎合情绪价值了。 这不冲突的,「逻辑」这两个字只是迎合用户情绪的工具。 3)蹭热点 有些规律被验证过无数次,没争议。比如:蹭了热点的内容,数据就比不蹭更好。 这是共识。 关键是要不要蹭,用什么姿势蹭。 简单的说,不要以伤IP和违背道德底线的方式去蹭热点,这只是拿短期收益,毁自己远大前程。 三、保持精神世界的富足脑力劳动也是一种消耗。过度消耗后,人就没了热情、创意、韧劲,所以需要补给。 但我身边的工作狂们,非常不重视这事。 这里的补给,包括的范围很广。小到看书写字、逛街购物、听音乐看电影,大到度假旅行。 我在3月份就带着老爸(老妈高血压临时弃权了),在海南岛自驾游。 一方面是尽孝心,让老人开心;另一方面我也休息一下。假期结束后,带回的不只有海南的氧气和海风,还有旺盛的斗志和灵感。 除了旅行,我平时也很注意补给自己的精神世界。 我会拿出自己至少三成的时间,用在读闲书、写记录、听音乐、打游戏上面。个人的开销除去社交的花费之外,都在这几件事里。 尤其在我工作繁忙或压力大的时候,这些业余爱好,就是最好的「养分」。 也有朋友说,因为我有经济基础,才有条件做这些「务虚」的事。 如果是十几年前,我可能也会这么想。 但正是经历了多年的高压工作,我才意识到:要想长期持续的奋斗下去,就必须要学会休息。如果身体坏了、精神垮了,还拿什么奋斗呢! 所以,这和经济收入没有必然联系,倒是和看问题的视角、和社会阅历有点关系。 四、产品化是信仰把一件事当成一个产品去打造,这是我们最擅长的,也是我们的信仰。 我们信这么做事是正确的,甚至只熟悉这一种思考和做事的方法。在这次创业中,就延续下去吧。 把个人IP和企业服务产品化,这是我们做得不好的地方,至少在过去的半年里。 向一位朋友请教问题,他问:你的产品是啥? 我就用各种互联网黑话解释了一大堆,他摇摇头说没听懂。 这让我想起美剧《硅谷》里,男主在创业初期,虽然拿了知名VC的钱,但仍然回答不好自己的产品是啥,让他痛苦了好久。 我理解他,因为我讲述的时候,也挺不舒服的。 为啥说产品化,能解决这些问题呢? 做好产品化,我们才知道自己在做的是啥东西,打磨的载体是什么。否则定位、受众、内外部优劣势那一堆东西往哪放呢? 产品化也有利于降本提效,加速运转。 另外,客户才知道你卖的是啥,他们买了以后能有啥用,是否满足需求。特别是我们卖的是服务,这种看不见摸不到的东西,产品化就更是核心。 之前做得不好没关系,接下来我们努力补上。 以上,就是我的半年创业感受。 专栏作家 韩叙,微信公众号:运营狗工作日记,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原猫眼电影产品运营专家,创业时经历了0到1的艰辛,在百度时规划了海量用户的玩法。从业10年,专注互联网运营领域,包括产品运营、用户运营、社区运营和UGC运营。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转自今日头条优质自媒体 免责声明:转载无任何商业目的,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监管要求·版权声明·免责声明1、内容声明:中享网仅提供信息平台发布服务,所展示的信息均由第三方用户实名注册发布,内容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用户负责 2、风险提示:本页面内容仅供参考,为降低投资风险,建议您在投资前多做考察咨询、多对比分析 3、投稿提示:投稿请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出现违法内容和行为封号删稿!同时本站将相关证据提交相关部门 4、版权说明:部分投稿作者内容由Ai工具/软件生成,版权由投稿者所有,内容真实性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风险! 5、投诉删除:侵权和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受理邮箱:314562380@qq.com【提供有效线索,我们将及时核查处理】 |
GMT+8, 2025-5-2 03:50 , Processed in 0.05867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