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洞见·不雨亦潇潇 来源:洞见(ID: DJ00123987) 庄子笔下的动物形形色色,精神各异,正是我们人类世界的真实写照。 闻一多曾说:“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庄子的烙印。” 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从天道到人世,从文学到哲学,都有庄子的影子。 庄子是拥有大智慧的人,他教育人的方式也很独特。 他不喜欢枯燥的说教,而喜欢讲段子,不仅讲有关人的段子,更喜欢讲有关动物的段子。 正如鲍鹏山所说,庄子的笔下,更像是一个动物的世界。 他所关注的这些动物,偏偏人模人样,人五人六,甚至比很多王公大臣更像人。 庄子构建起了一个妙趣横生的“动物世界”,每一类动物,都代表着一种人生态度。 鲲鹏,有志者 唐代诗人高适有诗道:“寄言燕雀莫相唣,自有云霄万里高。” 芸芸众生,心中志向不同,眼界和格局自然有别。 在《庄子·逍遥游》中,讲了一个大鹏与学鸠的故事。 大鹏身负垂天之翼、心怀青云之志,它一心想要飞往南方的天池。 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大鹏付出了很多努力。 当这件事传到学鸠与蜩的耳中后,它们不由得笑了起来。 学鸠与蜩嘲笑大鹏说:“我们可飞不了那么高,最多也就能飞到树梢上。但即使飞不上去,那就落下来呗,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何必费劲去往远方呢?” 壮哉天无际,风起云涌;美哉海无垠,浮花浪蕊。 大鹏心中所想、眼中所见,恐怕是蜩与学鸠终其一生都无法理解的。 古语有言,有志者,事竟成。 志,乃行路之方向,航行之明灯。 大鹏之所以不同于学鸠,不在于体型巨大,而是在于它有着翱翔于天的远志。 人生在世,要做个有志者,更要做个远志者。 我们要拥有强大的内心和广阔的胸怀,不可拘泥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唯有志在海角天涯,方能活得波澜壮阔。 乌龟,淡泊者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淡泊是一种人生境界,也是一种生活态度。 淡泊者,不慕名,不求利,执着内心所求,看淡浮华之欲。 有一天,庄子正在河边垂钓,楚王忽然派两位大臣来请他出山,并许诺给他高位重金。 庄子得知两人的来意后,淡淡说道: “我听闻楚国有一只神龟,已经死了有三千年,楚王用最高的规格将它珍藏在宗庙之中,可谓荣耀至极了。那么我问你们,这只龟是宁愿死去留下尸骨让人们珍藏供奉呢,还是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呢?” 两个大臣想了一会儿,回答道:“当然是活在烂泥里摇尾巴了。” 庄子这才笑了,他慢悠悠地收起鱼竿,说道:“那就请回吧,我也只想在烂泥里打滚罢了。” 在功名富贵面前,庄子不为所动,一如既往地坚守着自己心中的那份淡泊。 淡泊者,不畏浮云遮望眼,但求心性简而坚。 就如薛宣在《读书录》中所说:“少欲则心静 心静则事简。” 无论外界繁华似锦,我自坚守本心与初心。 鼹鼠,知足者 管仲在《管子戒》中有言:“高飞之鸟,亡于贪食;深潭之鱼,死于香饵。” 老子也说过:“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言虽有别,意却相同,他们都是在告诫世人:常怀知足之心,切莫贪得无厌。 在《庄子》一书中,曾不止一次提到过上古隐士“许由”的事迹,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当属“尧让天下于许由”的故事了。 在五帝时期,尧帝坐拥天下后,想把这天下让给许由来治理。 在许由眼前,放着这唾手可得的天下,只要他点一点头,便能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与享誉四方的名声。 但他却拒绝了。 许由对尧说: “您治理天下,成果已经很好了。这时让我来代替您,不正显得我许由是贪名逐利之辈吗?名这东西,不过是实的附庸,难道我要做附庸吗? 鹪鹩在茂林中筑巢,只需占用一根树枝就够了;鼹鼠到河边饮水,只不过喝饱肚皮就够了。我对自己现在的生活很满足,您还是请回吧!” 面对名利,许由不动如山。 他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既然已经拥有了这山清水秀,又何必贪求那功名利禄。 正如许由提到的“鼹鼠”一样,喝够了水,那便满足了。 这正是“点到为止,知足常乐”的精神啊。 我们立身处世,当学这“鼹鼠”,不贪多,不纵欲。 需知,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 懂得知足而止,其实就是在救你自己。 鹓鶵,高洁者 有一次,庄子去看望老朋友惠子。 惠子此时是梁国的国相,有人对惠子说:“庄子过来,是想取代你当国相啊。” 惠子听了又惊又惧,连忙派人在国都中寻了庄子三天三夜。 谁知,三天过后,庄子反而主动来见惠子了。 见到惴惴不安的惠子,庄子微微一笑,给他说了一个故事: “有一种叫做鹓鶵的鸟,它每年都要从南海起飞,一直飞到北海。 在路上,它一定要挑梧桐树栖息,也一定要找到竹子的果实才肯吃,就连饮水也不能马虎随便,非得要喝甜美的泉水不可。 梧桐枝、竹子果、甘泉水,鹓鶵所求都是洁净无瑕之物,可见这种鸟的品性十分高洁,那些世俗的名利,在它眼里是一文不值的。 所以,你无需担心,我是不会和你争夺梁国的相位的。” 吴嘉纪在《寄邓孝威》中叹道:矫矫泥滓中,何用嗟沦落。 为人高洁者,无惧现实的污秽泥泞,无悔丢弃的浮华虚名。 正所谓,“众木尽摇落,始见竹色真。” 高洁的品性,能够拨开虚妄的浮云,重现一颗纯粹的本心。 木鸡,低调者 庄子曾讲过一个关于“斗鸡”的故事。 周宣王酷爱斗鸡,而且他还想拥有这天下最厉害的斗鸡,于是他请来了有名的斗鸡专家纪子,帮他驯养出天下无敌的斗鸡。 十天过去了,周宣王急不可耐地唤人去问:“最厉害的斗鸡练成了吗?” 纪子答道:“这才开始呢,性子还傲得很,大王再等等吧。” 又过了十天,周宣王又唤人来问:“现在练成了吗?” 纪子答道:“还早呢,这鸡心神活跃,火气还未散去。” 正所谓“慢工出细活”,这下周宣王更加好奇了,他很期待纪子训练的斗鸡。 又过了十天,他又差人去问:“现在好了吧?” 纪子答道:“差不多了,现在它不论遇见什么突发情况都不动、不惊,看起来就像木鸡一样,如此一来,其他的斗鸡看到它便会惊惧逃开了。” 周宣王一听,匆匆赶去看训练好的斗鸡。 果然这斗鸡看起来呆呆愣愣、很不起眼的样子,但其他的鸡却都十分害怕它。 最厉害的斗鸡,不是最神气的,也不是最具灵性的,而是最低调的。 纪子训鸡的技巧,就是磨掉斗鸡的傲气与棱角,让它以低调的姿态取得胜利。 古语有言:“洪钟无声,满瓶不响。” 斗鸡如此,做人亦如此。 越是有着真功夫,越要藏拙于外,内秀于心。 低调不是消极被动,更不是忍受屈辱,而是抛弃外在的花哨,将全部的心神倾注在提升自我的道路上。 锋芒太盛,只会徒添麻烦,神秀内蕴,才能大展经纶。 螳螂,忘形者 庄子曾到雕陵之园游玩,却不想看到了极具戏剧性的一幕。 一只蝉隐在一片浓荫之下,它为自己找到了一块上佳的栖息地而欣喜,因此失去了警惕。 不曾想,就在它身后的不远处,有一只螳螂早已锁定了它。 螳螂洋洋自得地一点点靠近蝉,想要美餐一顿。 殊不知,就在螳螂的身后,一只黄雀已经跃跃欲试,将鸟喙慢慢伸向了螳螂。 这就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 诸葛亮在《将诫》中说道:“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 人生总有得意时,少年游,一日看尽长安花,意气风发,有何不可? 人生不是不可得意,而是不可得意忘形。 人在顺境,更需时时警醒。 人生就像一场千变万化的航行,天有不测风云,若是一味沉溺于顺风顺水的假象中,便会被拖入得意的泥沼,沉溺其中,不可自拔。 蝴蝶,忘我者 沈约《郊居赋》云:“惟至人之非己,固物我而兼忘。” 物我两忘,是一种物和我浑然为一的境界。 有一次,庄子做了个梦。 梦里的庄子变成了一只翩然的蝴蝶,一会扑着翅膀在花香中舞动,一会合翅栖息在花丛上。 在春天的暖风中,成了蝴蝶的庄子在花丛中悠游自在,好不快活。 突然一阵风过后,庄子从梦中惊醒了过来。 醒来的庄子一阵迷茫,刚刚梦到的翅膀和现在的双手,触感同样真实。 那到底是谁在做梦呢?是庄子梦见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了庄子呢? 蝴蝶和庄子不辨你我,感受彼此而自在其中,这便是“忘我”的境界。 忘我,是一种境界,心无杂念,眼看山,心观山,己是山; 忘我,是一种态度,心无旁骛,红尘纷繁,过眼,不过心。 尘世羁绊,俗务多烦,大多数人都活在执念和欲念之中。 唯有真正将心沉下去,做一件事便只见一件事,才能触及忘我的境界,拥有忘我的态度,享有怡然自乐的生活趣味。 宋代大儒朱熹说,庄子在当时无人宗之,他只在僻静处自说。 也许正是所谓的“在僻静处自说”,才使得庄子能够静下心来冷眼观世界。 庄子笔下的动物形形色色,精神各异,正是我们人类世界的真实写照。 不同的动物,寓含着不同的人生态度。 读懂了《庄子》中的动物世界,我们才能在繁华尘世中,看破浮云,立身中正。 与诸君共勉。 作者:不雨亦潇潇,洞见(DJ00123987)旗下专栏作家。洞见,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1000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读者经授权发布本文,转载请联系作者。 责任编辑x小喵 值班编辑x塞柏转自今日头条优质自媒体 免责声明:转载无任何商业目的,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监管要求·版权声明·免责声明1、内容声明:中享网仅提供信息平台发布服务,所展示的信息均由第三方用户实名注册发布,内容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用户负责 2、风险提示:本页面内容仅供参考,为降低投资风险,建议您在投资前多做考察咨询、多对比分析 3、投稿提示:投稿请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出现违法内容和行为封号删稿!同时本站将相关证据提交相关部门 4、版权说明:部分投稿作者内容由Ai工具/软件生成,版权由投稿者所有,内容真实性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风险! 5、投诉删除:侵权和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受理邮箱:314562380@qq.com【提供有效线索,我们将及时核查处理】 |
GMT+8, 2025-5-12 08:39 , Processed in 0.06661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