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励志 查看内容

航天总师的“起承转合”!听听这位枞阳人的励志故事→

2023-5-25 00:56| 发布者: zxw88| 查看: 304| 评论: 0

摘要: / 朱枞鹏 /空间实验室系统总设计师元代范德玑在《诗格》中提到:“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春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文学来源于生活,叙事手法寓于生活之中。因此,我的经历本身就是一场“起承转合”。我叫朱

航天总师的“起承转合”!听听这位枞阳人的励志故事→

航天总师的“起承转合”!听听这位枞阳人的励志故事→

航天总师的“起承转合”!听听这位枞阳人的励志故事→



/ 朱枞鹏 /

空间实验室系统总设计师


元代范德玑在《诗格》中提到:“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春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文学来源于生活,叙事手法寓于生活之中。因此,我的经历本身就是一场“起承转合”。

我叫朱枞鹏,从名字看,就与航天有缘。我在青年时期短暂“偏离轨道”后,经过一番“修正”,终于在最恰当的时机,从事了幼时就憧憬的航天工作。

如今,中国空间站建造已经梦圆,作为一名亲身参与、亲眼见证的航天工作者,我想把自己的故事讲给你们听。



起:从“入海”到“飞天”

“可能男孩子天生就对会飞的东西感兴趣,比如飞机、导弹、卫星等等。我会琢磨飞机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能飞起来,卫星为什么能在天上飞……”

我从出生就与航天有缘。
2017年4月20日,我们国家的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顺利发射成功。4月23日,天舟一号与我国首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成功交会对接,天舟一号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胜利完成,也正式宣告中国航天事业迈进“空间站时代”。
从父亲给我起的名字就能看出来——朱枞鹏,“枞”的发音与“纵”相似,“纵”有跳跃、起飞的意思,名字用“枞”则与我的家乡“枞阳”有关,父亲希望我走到哪里都不要忘了家乡;“鹏”是传说中的一只大鸟,飞得很远,寓意理想远大。父亲起这个名字倒不是打算让我干航天,他当时可能还不知道航天是什么,但这个名字让我跟航天结下了缘分。
小时候家里有一套《十万个为什么》,我特别喜欢看。可能男孩子天生就对会飞的东西感兴趣,比如飞机、导弹、卫星等等。我会琢磨飞机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能飞起来,卫星为什么能在天上飞……这是让我对航天感兴趣的一本启蒙书。
航天总师的“起承转合”!听听这位枞阳人的励志故事→
▲朱枞鹏(右一)与天宫二号试验队。
那时候大学招生,都是各个大学在各县的教育局宣传栏里贴招生海报,我也好奇地去看,看到了像哈工大、北航、西工大这些搞飞行的招生海报,上面不是飞机就是导弹,也有火箭或卫星。我看了后非常向往,当时就想,如果我能上哈工大或北航就好了。
不过,由于家里人希望我早些捧到“铁饭碗”,我初中毕业就读了中专,后来在一家造船厂工作。
在造船厂的日子里,我的心一直放不下“飞行”的事情,就开始自学高中课程,考上了大学。后来我自学通过了硕士研究生考试,最终来到哈工大,学了飞行力学专业。
哈工大培养工程师,以“规格严格,功夫到家”著称。因为航天工作,就是要万无一失,每一项工作都必须要做彻底、做透、做到家。这个理念也深刻影响了我日后的学习和工作。
我还记得做硕士毕业论文的时候,我的导师刘暾教授说:“你得手抄论文。”但是手抄很麻烦,好几百页的论文抄下来,万一要修改中间不准确的地方,后面的内容都要连带调整。导师说,这可以磨炼我们的心性和意志力。
快过去30年了,论文内容我还是记忆犹新。手抄的论文也被我一直珍藏着。这些经历,为我日后从事航天工作打下了基础。
1993年,我毕业了。我从哈尔滨来到北京,直奔位于海淀知春路的五院总体设计部。人事处的领导看到我的简历后,就问我:“我们想分配你到载人航天总体研究室工作,从事载人航天工作。你愿不愿意?”我一听就很高兴,然后就说:“当然愿意。”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1992年立项,那时候是对外保密的,所以我都没想过自己能从事载人航天这项工作。
也是凑巧,我毕业那年,五院总体设计部载人航天总体研究室开始招兵买马,我正好专业符合他们的需求。现在想想,如果晚毕业一年,我可能就不能干载人航天了。
工作后,我先是参与到载人航天深化论证工作中,后来与兄弟单位合作做航天器飞行控制的工作。
1999年,神舟一号飞船发射,我的岗位是飞行控制,让飞船按照飞行程序的指令去执行飞行中的每一个动作。
但事先设计好的飞行程序需要根据实际飞行情况不断修正,再通过手动注入指令,让飞船执行动作。
我的主要工作就是在指令下达前进行修正确认。那时候我还年轻,签字的时候手直抖,特别担心下错指令。
结果是好的,每条指令都执行正确,而且飞船也按照我们的指令最后返回来了,我非常激动。
后来神舟二号、神舟三号、神舟四号任务,我还是负责这项工作,不过已经非常得心应手了。
所以说,年轻人往往要经过一次次重要的历练,才能不断成熟起来。
航天总师的“起承转合”!听听这位枞阳人的励志故事→
▲天宫二号团队全家福


承、转:披挂上阵送“天宫”

“天宫二号是载人航天第二步的收官之战……但是,想要在天宫二号这样的小航天器上实现要求的任务功能,着实让我们伤透了脑筋。”

2012年,我的人生迎来了一次重大转折,上级任命我为空间实验室系统总设计师,也就是天宫二号的总设计师。

说实话,我的压力很大。那时国家本来是想再研制一个天宫三号,由于时间和经费紧张,最后改为在天宫二号上把天宫三号的试验一起做了,难度可想而知。
不仅如此,如果天宫二号任务失利了,整个空间站建造计划都将被迫延长。
但是,想要在天宫二号这样的小航天器上实现这些任务功能,着实让我们伤透了脑筋。
那会儿火箭的运载能力有限,所以我们必须将天宫二号的质量控制在8.6吨以内。我们首先做的工作就是减重。
减重,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一点一点打磨天宫二号的结构,把能利用的空间全利用上;二是优化飞行方案,减少推进剂的加注。经过长时间的“折腾”,我们最终实现了目标。
还有一件让我记忆深刻的事。由于要利用好天宫二号的每个空间,我们在实验舱的后锥段设计上下了不少功夫。后锥段空间很小,既要放下补加推进剂的压气机和用来做实验的载荷等设备,还要符合总装的要求,不是个容易事儿。
横着摆、竖着放,我们反复倒腾。好在我们有了可以做三维仿真的设计工具,最终把后锥段空间利用得井井有条。如果没有这个工具,我们可就麻烦了。那么多管路、线路,稍微有一点问题,就可能前功尽弃。还是得感谢技术的进步。
我们早先做神舟飞船的时候,还没有这些仿真工具,飞船内的设备模型都是靠木工做出来的。我们就在飞船里边摆来摆去,看怎么合适。
做天宫二号的时候,加班成了我和团队的常态。因为天宫二号一立项,任务节点就定了。我们要保证后墙不倒,就得从任务节点往回倒推,干不完了只能加班做。我们每天早出晚归,家都没空照顾。
在工作的过程中,我接触到很多航天老前辈,他们的工作态度和航天精神对我的影响也非常大。
比如我们五院的王希季院士,他跟我们党的岁数一样大。老先生对下面的人很关心,很和蔼,你要有什么问题问他,他都会很有耐心地给你一点一点讲。老先生做卫星总设计师时,每当到了总装测试的阶段,他就搬着一个小板凳坐在现场看。
其实,总师有很多事情要负责,不一定必须到现场看,但他就喜欢。他说,卫星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到卫星一天天装配起来、一天天测试,每天守护着,心里比较踏实。
这就是一种情怀,一种热爱。我们干航天的,就是把自己做的航天器都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天宫二号就是我自己的孩子。
现在,我们的团队中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他们学历高、见识广、思路活,是航天事业未来发展的主力军。我也向老一辈航天人学习,以身作则,带领年轻人不断进步。
比如天宫二号在发射场总装测试的时候,我也每天在现场待着,看它一天天总装测试——不过我是站着,因为我比较年轻。
实际上我不只是在看,还在脑子里回想:从方案设计的那一天开始,天宫二号都经历了哪些过程,做了哪些试验,在研制过程中出了哪些问题,我们怎么解决,解决得是不是彻底,还有没有什么隐患没想到……在脑子里不断回溯,生怕发射前出现问题。总装的那几天,我就一直在想这个事,直到让自己放心为止。
在工作中,我对团队成员要求比较严,让他们写文件、方案时一定要细,因为这些东西不仅是他们自己要看,别人也要看,必须严谨认真;生活中,我还是比较有趣的一个人,在做研究室领导的时候,看到大家压力大,就会组织大家搞些文体活动,出去游玩散心。劳逸结合,才能更好地工作。
2016年9月15号,是天宫二号发射的日子。工作快30年了,我从来没有在现场看过一次发射,即使是天宫二号任务。
我当时坐在指挥大厅里,看不见火箭起飞,但听见了火箭起飞的隆隆声。发射结束,我跟大家一起拥抱欢笑,都是喜悦得不得了。
航天总师的“起承转合”!听听这位枞阳人的励志故事→
▲对接机构吊装


合:迈入载人航天新时代

“2018年,也就是天宫二号任务还没有结束的时候,我又接受了新的任务:空间站工程航天技术试验。”

天宫二号在太空飞行了近3年,圆满完成了各项既定任务,按照国际公约,应该让它受控再入大气层了。

事实上,我们是非常纠结与不舍的。因为当时天宫二号的状态非常好,上面所有的设备工作都正常,再飞个两三年都没问题。很多人提出来,可不可以让它再继续飞一段时间,毕竟上边的科学实验设备还能源源不断地传来数据。
但是,为了更好地投入后续建造空间站的任务,经过综合研判,上级还是下定决心,让天宫二号受控再入大气层。
我通过指挥大厅的视频,看着天宫二号一点点进入大气层,最后变成一个火球,瞬间就没了。我不像发射时那么喜悦,而是难舍的感觉。我当时就想,天宫二号“在烈火中永生”了。
2018年,也就是天宫二号任务还没有结束的时候,我又接受了新的任务:空间站工程航天技术试验。空间站建成后,目的就是要应用,一般是科学应用,同时还有技术试验应用,因为我们的航天要不断发展,很多航天技术在地面做试验可能无法充分验证,必须到太空中进行试验。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现在想在空间站外部安装一个设备,需要航天员亲自出舱。我们就想是不是能研制一个机器人,让它来代替航天员。通过不断试验,这个机器人会非常灵活,甚至比航天员干得还好。
我们的试验主要是要考虑项目的先进性、必要性和可行性。现在已经有不少项目在进行中了。后面项目取得重大进展时,我们会根据安排,向外界通报相关信息。
现在,中国空间站已经全面建成了,作为一名亲身参与者,我真的非常激动。刚工作的时候,大家说载人航天“三步走”,我感觉非常遥远,以当时中国的经济实力,能搞一个20吨级的舱段就不错了,哪能想到中国航天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
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已经立项30多年了,30多年弹指一挥间。这30年里,一代一代航天人接续奋斗,不少老同志们都退休了,也有的已经去世了,真的令人感慨。
畅想一下未来吧!我想,中国航天将来一定会在很多方面领跑,一定会实现载人登月,甚至是载人登火。人啊,一定要有宏大的理想。
今年,我已经60岁了,从事载人航天事业也有30年了。从人生的经历来讲,我年轻的时候想不到自己能取得什么成绩,现在回溯过去,自己真的很幸运。
最后我想说,人生的选择很重要,走错了路再修正过来,既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又要付出更艰辛的努力。希望年轻人珍惜当下的生活,努力奋斗,走出符合自己期待的人生轨迹。
航天总师的“起承转合”!听听这位枞阳人的励志故事→
▲天宫二号吊装
来源:中国航天报
航天总师的“起承转合”!听听这位枞阳人的励志故事→

航天总师的“起承转合”!听听这位枞阳人的励志故事→

特 别 声 明
根据《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枞阳县融媒体中心(县广播电视台、枞阳报社)为枞阳县域内唯一具有新闻采编、播出资质的媒体机构。枞阳县域内,其他所有自媒体及商业媒体均不具备新闻采访、编辑、转载、发布等资质。
枞阳县融媒体中心所运营的媒体平台有《铜陵日报•枞阳新闻》、枞阳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枞阳在线”、“枞阳电视台”微信公众号,枞阳发布微博,枞阳在线网站,枞阳在线抖音号,枞阳在线视频号、枞阳融媒头条号等,是以引导群众、服务群众为宗旨的县域官方主流媒体的综合服务平台。
枞阳县融媒体中心所属媒体平台发布的所有信息,未经授权,禁止任何自媒体以任何形式转载。部分来源于网络的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特此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62-3216458

枞阳在线 往期荐读
  • 改作风 提效能 促发展一把手访谈——枞阳县发改委党组书记 主任 何新友

  • “5·19中国旅游日”主题活动即将开启!精彩活动、多重福利等你来→

  • 新铝途·新动能·新发展 | 枞阳经开区蹄疾步稳奔“铝”途

主编丨谢正平 视觉总监 | 王章志
责任编辑 | 吴福成 值班编辑 | 汪斌
主办单位:枞阳县融媒体中心
主管单位:中共枞阳县委宣传部

转自今日头条优质自媒体
免责声明:转载无任何商业目的,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公告X

【重大通知变更说明】

影响卡顿及收录的说明调整...

点击查看详细说明

手机版|小黑屋|中享网 ( 滇ICP备16008358号-6|滇公网安备53011102001243号 )

GMT+8, 2025-9-11 07:43 , Processed in 0.05412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