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过去,他的名字为何仍能激励一代代中国人接续奋斗 ■井延坡 1958年3月16日,《望城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我学会开拖拉机了》的文章: “今天,真有很大的收获,过得真有意义……吃饭的时候,还好像坐在拖拉机上似的,不停地摇晃着;拿起筷子,像握住拖拉机的操纵杆一样,随手拽动;两只脚像踏在‘刹车’和‘油门’上,自然地踏动着……” 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雷锋。当年,他驾驶着拖拉机在团山湖肥沃的土地上驰骋,几个月就和同事们围垦出一个新的国营农场。 雷锋像。资料照片 重读这些热情洋溢的文字,我们不仅能感受到一位青年投身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满腔热情扑面而来,更在字里行间体会到蓬勃向上的时代律动。 向上的力量,源自激扬奋进的时代。那是一个艰辛探索和积极进取的时代,也是一个艰苦奋斗和意气风发的时代。 “只有好好学习,将来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报答党的恩情,”雷锋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从旧社会到新中国,从饱尝苦难到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成长,雷锋将报答党的恩情与为人民服务深度绑定,成为伴随着社会主义中国的诞生而涌现出来的时代楷模代表之一。1956年7月,高小毕业典礼上,他说:“将来,要做个好工人,建设祖国”;1958年春,团山湖农场,他在日记中写道:“早一日学会(开拖拉机),早日为祖国出一点儿力量”;1958年11月,他将一份《决心书》交给鞍钢招工组,里面写着:“让我来鞍钢学习,我愿把我的青春献给祖国”…… 雷锋写给鞍钢招工组的《决心书》。来源:人民网 刚来到鞍钢,一心想做炼钢工人的雷锋却被分配到了洗煤车间开推土机,他有点不能接受。“大工业生产就像一架机器,缺哪一颗螺丝钉也不能转动,”车间主任的话让雷锋茅塞顿开。从此,“螺丝钉”三个字深深楔进了雷锋的心里,雷锋也心无旁骛地“铆”在了自己的岗位上。每班都早来晚走,努力钻研、虚心求教,他被师傅称赞为“岁数最小、学得最好”的徒弟。 1959年1月18日,鞍钢化工总厂门型吊车班师徒留影纪念,后排左一为雷锋。来源:人民网 1959年5月,鞍钢决定在弓长岭铁矿建一座年产30万吨焦炭的焦化厂,雷锋主动请战,要求到最艰苦的地方去。从零开始建设一座工业厂房,在那个年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建设焦化厂当中,他们住不好、吃不好、工作环境也不好,但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信念往往比钢铁还要坚硬。雷锋在日记中写道:“这些困难都是暂时的、局部的、可以克服的。只要我们有叫高山低头、河水让路的气概,是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的。” 1963年3月5日,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发表在人民日报上。 1949年3月,毛主席曾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而“向雷锋同志学习”这七个字为全体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注入了永恒的力量,成为社会主义道德的鲜活体现,即使跨越一甲子后,“雷锋精神”依然具有令人执着追随的魅力。 一个人应该怎样活着,树立什么样的人生观?18岁时,雷锋在日记中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这个年轻人所追寻的,看似是自己的一生应该怎样去过的答案,其实更是一代代中国人应当如何锚定人生的价值坐标的终极答案。 在以前那个物质还较为匮乏的年代,这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鼓舞了无数年轻人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艰苦奋斗、建设国家。从1963年到2023年,中国从一穷二白到富起来、强起来,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令世界瞩目的深刻巨变。 如今,有人说,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雷锋的“螺丝钉”精神已经过时了。其实恰恰相反,波澜壮阔的时代更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了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继续孜孜以求。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此时,正需要我们有如同雷锋同志那样让“高山低头、河水让路”的气概,去全力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天地。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优秀农民工”刘明群坚守岗位25年,兢兢业业地工作在环卫第一线。来源:新华社 正如雷锋同志所说,我们每个人的幸福依赖于祖国的繁荣。如今的中国,不管是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还是不断产生的新兴产业行业,都给身处新时代的我们提供了施展抱负的机遇,展现才华的舞台。相应的,我们爱岗敬业、脚踏实地、锐意进取、求真务实的品质不仅能让我们成为更加优秀的个体,更是让整个中国迸发出奋进向上的力量。 当代中国青年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梦想,也都对未来有无比美好的期许,要实现这些期许,没有一种“螺丝钉”精神是万万不成的。乡村振兴事业需要新时代农人吃得下“晴天出门一身土,雨天出门一腿泥”的苦,将论文写在山川大地上,将汗水洒在跋山涉水的路途上;科技事业需要无数的科研人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从零开始克服“卡脖子”的困境,突破国外的技术“围堵”;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需要全军官兵枕戈待旦、苦练精研,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击退一切来犯之敌…… 今天,“雷锋”这个名字仍然在激励人们更加自觉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他所散发的光和热,仍在感召一代代中国人接续奋斗。实践证明,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雷锋精神永不过时。唯有在时代的浪潮中不断搏击、成长、进步,才能不负时代、无愧青春。 第79集团军某旅“雷锋班”参加连队组织的战备演练。来源:新华社 什么是时代的美?这本在中国大地上传颂了半个多世纪的《雷锋日记》中记录着最为朴素但最为真挚的答案—— “战士那褪了色的、补了补丁的黄军装是最美的,工人那一身油渍斑斑的蓝工装是最美的,农民那一双粗壮的、满是厚茧的手是最美的……为社会主义建设孜孜不倦地工作的人的灵魂是最美的。这一切构成了我们时代的美。如果谁认为这并不美,那他就不懂得我们的时代。” (执笔:赵镭饷、李佳琦、李庆桐) 中国军网微信(zgjw_81)出品 作者:赵镭饷 李佳琦 李庆桐 编辑:杨晓霖 转自今日头条优质自媒体 免责声明:转载无任何商业目的,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监管要求·版权声明·免责声明1、内容声明:中享网仅提供信息平台发布服务,所展示的信息均由第三方用户实名注册发布,内容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用户负责 2、风险提示:本页面内容仅供参考,为降低投资风险,建议您在投资前多做考察咨询、多对比分析 3、投稿提示:投稿请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出现违法内容和行为封号删稿!同时本站将相关证据提交相关部门 4、版权说明:部分投稿作者内容由Ai工具/软件生成,版权由投稿者所有,内容真实性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风险! 5、投诉删除:侵权和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受理邮箱:314562380@qq.com【提供有效线索,我们将及时核查处理】 |
GMT+8, 2025-5-5 13:15 , Processed in 0.09406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