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课上,最令我难以忘怀的就是学习成语。 每次老师讲解成语的来历时,总能讲述一段引人入胜的故事。在学习成语的同时,我们也领悟到了其中的道理和知识。 许多成语都源于历史,背后蕴藏着动人心魄的故事。下面介绍9个成语及与之相关的历史名人,这些故事不仅有趣,而且富有教育意义,不妨让孩子们也来一起学习。 01 卿卿我我——王戎 王戎是魏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也是"竹林七贤"之一。据《世说新语》记载,王戎的妻子常常以"卿"称呼他,而按照礼仪,妇人应该称呼其夫为"君",而"卿"则是夫对妻的称呼。王戎感到不妥,便说:"按照礼仪,你这样称呼我是不敬的,以后不要这样叫我了。"然而,他的妻子却回答说:"因为亲爱你,才称你为卿卿,不称你为卿卿,谁来称呼你呢?" 王戎无言以对,只好听从妻子的称呼。这个故事后来被流传下来,形成了"卿卿我我"这个成语,形容夫妻或相爱的男女十分亲密。 02 胯下之辱——韩信 韩信是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被刘邦评价为麾下三位人杰之一,后世以此称之"汉初三杰"。他年轻时家里穷,经常被村里的一群少年欺负。有一次,一个屠户少年拦住了他说:要么,你用你的剑杀了我,要不,你从我的胯下钻过去。 韩信思考片刻,握紧了剑,从少年的胯下钻了过去。多年后,韩信在刘邦手下立下赫赫战功,被封楚王,衣锦还乡。他找到当时的少年,封他做了尉官。别人不解,韩信说:当年,我并不是不敢杀他,但如果杀了他,我难逃责罚,我的抱负如何实现呢?所以我忍受了屈辱,才终于有了如今的成就。他帮助我磨炼了意志,我怎能不感激他呢? "胯下之辱"指从别人胯下钻过去的耻辱,也可比喻有才能的人在未显达时能够暂时忍受耻辱。 03 不辜负信任——蘧伯玉 蘧伯玉是春秋时期卫国大夫,蘧无咎之子,品行端正,深得国君信任。 一次,卫灵公和夫人南子在宫中夜坐,听到车声,但车到门前却突然静止,随后再次响起。灵公问夫人车主是谁,南子说是蘧伯玉。 南子解释说,蘧伯玉是君子,注重生活细节,他让车夫下车用手扶着车辕慢行,以避免车声打扰国君。忠臣孝子不会因为无人看到而改变操守。 蘧伯玉不辜负国君信任,一如既往地恪尽职守,体现了成语"不欺暗室"的精神,形容人坦诚磊落。 04 母爱与好客——陶侃 东晋时期名将陶侃少年时家境贫寒,与母亲湛氏相依为命。一天,范逵来到陶侃家投宿,带着很多随从,让陶侃犯愁,无法招待客人。 湛氏想出了解决办法。她剪下自己的长发卖掉换来几斛米,将家里的房柱子砍去一半当柴烧,用草垫子喂马。傍晚时分,她在家里摆上了精美的食物,让范逵感动不已。 湛氏不仅体现了母爱的伟大,还表现出成语“截发留宾”的精神,形容好客之举。陶侃也从此以母亲的智慧为榜样,成为了一位卓越的名将。 05 出人头地——苏轼 苏轼是一位北宋文学家和诗人。在嘉祐二年(1057年)的科举考试中,欧阳修担任主考官。在阅卷时,他被一篇文章的文采深深吸引,认为应该排在第一名。但由于这份考卷很像他的学生曾巩的作品,为了避嫌,他只能将其排在第二名。 放榜后,按照礼节,考中的学生要去拜谢主考官。然而,前来拜谢的不是曾巩,而是年轻的学子苏轼,以第二名的身份前来致谢。欧阳修才知道自己弄错了。 欧阳修对苏轼的才华赞赏有加。他在给朋友写信时说:"读苏轼的文章,不禁让我汗颜。真痛快啊!我应当给苏轼让路,让他高出我一头。" 成语"出人头地"源自欧阳修的《与梅圣俞书》中的一句话:"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它用来形容德才超群、成就突出的人比其他人更优秀。 06 坦腹东床——王羲之 王羲之是东晋时期的大臣和书法家,他是丹阳尹王旷的儿子,太尉郗鉴的女婿,被誉为"书圣"。 在晋朝时,王导的声名在外,东晋重臣郗鉴派门生到王导家,想为女儿选一个女婿。 王导说:"你到 门生回去后,告诉郗鉴:“王家的儿郎都很不错,听说来选婿,都很矜持。只有一个人躺在床上,露着肚子,似乎没听到一样。” 郗鉴说:“那就是他了。”一打听,这个人就是王羲之,于是郗鉴将女儿嫁给了他。 成语“坦腹东床”是指好女婿的意思,也是女婿的美称。 07 管宁割席 管宁是汉末三国时期著名的隐士。 有一次,管宁和华歆一起在菜园里干活,他们发现地里有一片黄金。然而,管宁仍然继续锄草,把黄金当做普通的石头。相反,华歆非常高兴地捡起了金子。 看到这一幕,管宁似乎有些不高兴,于是华歆赶紧把黄金放回了原处。 另一次,两人一起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这时,一位衣着华贵的人驾驶着华丽的马车经过门口。尽管如此,管宁仍旧沉浸在阅读之中,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而华歆却立刻冲出去观察。 管宁对此很不满,于是割断了席子,与华歆分开坐。他说:“你不是我的朋友。” 管宁割席比喻断绝朋友间的情谊,停止交往,或与志不同、道不合的人停止做朋友。 08 醉翁之意不在酒——欧阳修 欧阳修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文化名人,同时也是历史上著名的文学批评家之一。 他曾经在《醉翁亭记》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虚生恒愁,为乐几何?吾所以留之,则其人矣。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这段话意为:天地万物皆在流转变化之中,人生短暂,虽然浮生若梦,充满欢乐与忧愁,但是真正有意义的是我们所遇到的人。我们应该珍惜那些与我们有缘相遇的人,并尽量让他们感到幸福。 09 画龙点睛——张僧繇 张僧繇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画家、书法家,他是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师父。 据传说,张僧繇有一次为皇帝画了一幅画,但皇帝却认为画中缺少点什么,无法达到完美的效果。张僧繇便在画龙的眼睛上点了一下,画面顿时生动了起来,皇帝非常满意,于是"画龙点睛"这个成语就这样产生了。 这个成语形容在事物的关键处,加上一笔或一点,使事物的形象更加生动,也可以用来比喻为某个事物最后的修饰或补充。 以上就是这九个个成语背后的历史典故和由来,这些故事不仅充满了智慧,也具有很高的教育意义。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借鉴这些典故,从中汲取力量和智慧,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 #历史开 #历史开讲# #分享历史五千年# #历史##历史有知识# 转自今日头条优质自媒体 免责声明:转载无任何商业目的,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监管要求·版权声明·免责声明1、内容声明:中享网仅提供信息平台发布服务,所展示的信息均由第三方用户实名注册发布,内容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用户负责 2、风险提示:本页面内容仅供参考,为降低投资风险,建议您在投资前多做考察咨询、多对比分析 3、投稿提示:投稿请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出现违法内容和行为封号删稿!同时本站将相关证据提交相关部门 4、版权说明:部分投稿作者内容由Ai工具/软件生成,版权由投稿者所有,内容真实性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风险! 5、投诉删除:侵权和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受理邮箱:314562380@qq.com【提供有效线索,我们将及时核查处理】 |
GMT+8, 2025-5-13 20:37 , Processed in 0.06652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