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企业商务信息发布服务
 微信公众号
中享网
中享网 名言 读书名言 查看内容
0

《墨菲定律》读书笔记

2023-1-15 14:52| 发布者: zxw88| 查看: 356| 评论: 0

摘要: 墨菲定律每日一句读书名言每日一句读书名言 2023-01-07 13:17 发表于河南收录于合集#读书笔记第一章 镜中我效应:突破思维界限,认识真正的自我镜中我效应:“镜中我”与“真的我”镜中我效应”,是1902年由美国社会

墨菲定律

每日一句读书名言每日一句读书名言 2023-01-07 13:17 发表于河南

收录于合集#读书笔记

第一章 镜中我效应:突破思维界限,认识真正的自我

镜中我效应:“镜中我”与“真的我”

镜中我效应”,是1902年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提出的,这个理论认为:“一个人的自我观念是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是其他人对于自己看法的反映,他所具有的这种自我感觉,是由别人的思想、别人对于自己的态度所决定的。”

《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一书中,库利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每个人都是另一个人的一面镜子,反映着另一个过路者。”所以,这个理论又被称作“镜中我效应”。

个体与社会如此相关,个体往往需要通过社会中其他人的评判,才能完成对自我的认知。这一点告诉我们,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很多时候是由社会反馈决定的,别人认为我们是什么样的人,我们就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觉得,别人对于我们的认识只是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是我们自己内心对于自己的认识。从这两个方面才能完整的认识。

《墨菲定律》读书笔记

来源网络

自我服务偏见:我很优秀,而你只是运气好

美国心理学家戴维·迈尔斯在他的著作《社会心理学》

通俗地说,这是人们在加工和自我有关的信息时,会出现的一种潜在的偏见。人们常常从好的方面来看待自己,当取得一些成功时,常常容易归因于自己,而做了错事之后,则怨天尤人,归因于外在因素,即把功劳归于自己,把错误推给别人。

在我们的记忆中,会不自觉地夸大对自己有利的信息,而忽略对自己不利的部分。所以,自我服务偏见又被称为“自利性偏见”。

自我服务偏见是一种归因错误,是影响人际交往的一大因素,所以,在与他人的沟通过程中,要尽量避免这种基本的归因错误,以维系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

我觉得,要客观归因,一方面发生问题后要分析问题原因,然后解决问题,不着急归因,尤其怪对方。

沉锚效应:被沉锚带偏的“独立思考”

《墨菲定律》读书笔记

1974年,希伯来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纳曼和特沃斯基沉锚效应”。这个理论认为,人们做决策前,思维往往会被所得到的第一信息所左右,第一信息就会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你的思维固定在某处,从而产生先入为主的歪曲认识。

总而言之,避免“沉锚”的两个重要方法:一是彻底无视之前的所有信息,剔除“沉锚”的隐患——但是这个实际做起来是很难的;二是大量地收集信息,全面分析问题,最后做出理性的判断,把“沉锚”的影响降到最低。

瓦伦达效应:越在意的,就越容易失去

种在巨大心理压力之下患得患失的心态被心理学家命名为“瓦伦达心态”,又称“瓦伦达效应”。

“瓦伦达效应”其实非常简单:过度紧张带来的压力,摧毁了长期训练所形成的无意识反应能力。所谓“熟能生巧”,当出现某些意外情况的时候,一个技巧熟练的人会下意识地做出正确的应对——这并不是运气,而是在日常训练中获得的潜意识记忆。而患得患失的心理让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于自己正在做的事情,连一些最基本的应对都需要深思熟虑(比如,先迈左脚还是先迈右脚),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反应变慢,思维也就跟着变迟钝了。

怕什么就会来什么的

库里肖夫效应:眼中的世界,其实就是内心的世界

《墨菲定律》读书笔记

库里肖夫效应”,是因为观影者将自己的经验投射到了眼前的镜头中,观影者所看到的,其实只是自己的联想的心理投射而已。

可以这样推定吗?要克服内心的成见。

小结

  1. 镜中我效应:“镜中我”与“真的我”
  2. 自我服务偏见:我很优秀,而你只是运气好
  3. 沉锚效应:被沉锚带偏的“独立思考”
  4. 瓦伦达效应:越在意的,就越容易失去
  5. 库里肖夫效应:眼中的世界,其实就是内心的世界


四个效应与内在心理有关系,一个是其他信息干扰,还要做内心的使者。

第二章 墨菲定律:如果有可能出错,就一定会出错

墨菲定律:唯有计划周全,方能避免失误

只要有人参与,就不可能确保每一个环节都不犯错,环节越复杂,参与的人越多,出错的概率就越大。可以说,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越高明,我们将要面临的麻烦就越严重——事情永远会出错,最坏的情况永远会发生。


酝酿效应:“不思考”也是一种思考方式

酝酿效应”——很多时候,当我们尽力去解决一个复杂的或者需要创造性思考的问题时,无论耗费多少精力都找不到正确的思路。在这种时候,暂时停止对问题的积极探索,反而可能会产生关键性的灵感,而这就是“酝酿效应”。

大脑仍然在思考过程中,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阿基米德浮力

控制错觉定律:相信直觉,但别迷信直觉

所谓“控制错觉”,是指人类高估自己的非逻辑和非统计直觉,仅仅是在直觉的引导下做出一些非理性的判断。这是人类的本能,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类一次次面临穷途末路,必须要相信自己的直觉,而不是把命运交给未知。

但是,千万要记住,不要让自己陷入“控制错觉”之中。要时刻提醒自己——凭直觉做出的决定也仅仅是直觉而已,毕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理性决策,它没有其他依据。

什么是直觉呢?什么是理性呢?

羊群效应:“从众”和“盲从”的临界点在哪里

“羊群效应”又被称为“从众效应”,它的核心是在群体力量面前放弃个人理性判断,而追随大众的倾向,并否定自己的意见,且不会主观上思考事件的意义。

应该多一些独立思考的精神,少一些盲目的从众行为,以免上当受骗,甚至血本无归——这才是健康的心理,这也是一种睿智的生存之道。

什么时间不从众呢?何时从众呢?

巴纳姆效应:似是而非的“真理”一无是处

弗拉的这项研究表明: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当人们用一些普通的、含糊不清的、空泛的形容词来描述一个人的时候,人们往往很容易就接受了这些描述,而认为描述中所说的就是自己——这就是所谓的“巴纳姆效应”,又称“弗拉效应”。

能够真正认识自己,也是我们避开“巴纳姆效应”陷阱的重要方法。只有真正面对自己的方方面面,才能学会不轻易给自己贴上笼统的标签,有效地分辨出那些“性格描述”中哪些是与自己相关的,哪些是与自己无关的,哪些是模棱两可的,哪些是彰明较著的,从而认识真正的自己。

《墨菲定律》读书笔记

奥卡姆剃刀原则:砍掉一切烦琐的旁枝

国逻辑学家、圣方济各会修士奥卡姆指出:在对于同一理论或者同一命题的论证过程中,多种解释和证明过程中,步骤最少、最为简洁的证明是最有效的。概括起来就是“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就把这一原则称为“奥卡姆剃刀原则”。

爱因斯坦有一句格言:“万事万物都应尽可能地简洁,但不能过于简单。”简洁而不简单,这便是“奥卡姆剃刀原则”的正确使用方式。

简洁与简单有什么区别呢?

  1. 墨菲定律:唯有计划周全,方能避免失误
  2. 酝酿效应:“不思考”也是一种思考方式
  3. 控制错觉定律:相信直觉,但别迷信直觉
  4. 羊群效应:“从众”和“盲从”的临界点在哪里
  5. 巴纳姆效应:似是而非的“真理”一无是处
  6. 奥卡姆剃刀原则:砍掉一切烦琐的旁枝


第三章 踢猫效应:坏情绪会传染,但也可以被管理

踢猫效应:坏情绪的连锁反应

心理学家用这则寓言描绘了一种典型的情绪传染链——人的不满情绪和糟糕的心情,一般会随着社会关系链条依次传递,由地位高的传向地位低的,由强者传向弱者。最终,无处发泄的最弱小者便成了牺牲品。

们既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也要学会疏解他人的情绪,截断“踢猫效应”或者说“情绪污染”的传播链条。

《墨菲定律》读书笔记

野马结局:愤怒是一种自我毁灭

吸血蝙蝠只是野马死亡的诱因,而野马对这一诱因的剧烈的情绪反应,才是造成它们死亡的最直接原因。因此,有心理学家将生活中因芝麻小事而大动肝火,以致因别人的过失而伤害自己的现象,叫作“野马结局”

海格力斯效应:无视仇恨,仇恨就会无视你

生活中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当两个人产生矛盾时,如果其中一方试图报复,那么,最终必然加深对方的仇恨,甚至导致对方挖空心思加害另一方;而对方疯狂的报复行为,反过来又会导致另一方不死不休的仇恨。在这个过程中,双方的敌意越来越深,报复手段也越来越狠毒——这样的现象延伸出来的心理学理念就是“海格力斯效应”。

霍桑效应:适度发泄,才能轻装上阵

情绪的宣泄是平衡心理,保持和增进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不良情绪来临时,我们不应一味地控制与压抑,而应该用一种恰当的方式,给不良的情绪找一个适当的出口,让它远离我们。情绪应该宣泄,但是要以合理的方式宣泄。

习得性无助:没有绝望的环境,只有绝望的心态

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因之前的绝望体验而放弃逃避希望,默默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塞利格曼所说的“习得性无助”。

卡瑞尔公式:接受最坏的,追求最好的

在卡耐基的《走出忧虑人生》主题演讲中,他把“卡瑞尔公式”定义为:强迫自己面对最坏的情况,首先在精神上接受它,然后集中精力从容地解决问题,从根源上抹除忧虑。

  1. 踢猫效应:坏情绪的连锁反应
  2. 野马结局:愤怒是一种自我毁灭
  3. 海格力斯效应:无视仇恨,仇恨就会无视你
  4. 霍桑效应:适度发泄,才能轻装上阵
  5. 习得性无助:没有绝望的环境,只有绝望的心态
  6. 卡瑞尔公式:接受最坏的,追求最好的


第四章 约拿情结:从自我提升到自我突破

约拿情结:不仅害怕失败,也害怕成功

约拿情结”描述为:“我们害怕变成在最完美的时刻和最完善的条件下,以最大的勇气所能设想的样子。但同时,我们又对这种可能极为推崇。”

“约拿情结”使人的真实能力大打折扣。想要开创人生新局面,就必须敢于打破“约拿情结”,敢于突破自己、超越自己。

跳蚤效应:不要轻易给自己的人生设限

一个人是否有清晰且长远的目标与其能否取得重大的人生成就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美国行为学家J·吉格勒提出过这样一个观点:设定一个高目标,就等于达成了一部分目标。有许多人一生无所建树,不是因为他们的能力不足,而是因为他们给自己定的目标不足以释放出全部的潜能。

洛克定律:合理的目标才是合适的目标

所以,“洛克定律”认为,目标并不是越高越好,更不应该不切实际。一个像篮球架一样“跳一跳能够得着”的目标,才是最能激发人们积极性的。因此,“洛克定律”又被叫作“篮球架原理”。“洛克定律”和“跳蚤效应”是一种相互补充的存在。“跳蚤效应”认为,设置低目标会导致人的能动性下降;而“洛克定律”则表示,目标的设置同样不应该过高,不切合实际的目标会失去激励价值。


瓦拉赫效应:补足短板,还是经营优势

每个人的智能发展都是不均衡的,都有智能的强点和弱点,他们一旦找到自己智能的最佳点,使智能潜力得到充分发挥,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这种现象就被称为“瓦拉赫效应”。

木桶原理”是一种管理学理论,用于组织管理,侧重于组织中不可有某个环节处于短板位置;“瓦拉赫效应”则适用于个人能力管理,侧重的是在个人发展中扬长避短。

内卷化效应:跑起来,别让生活原地打转

不光要“跑起来”,还要时刻与最优秀的人赛跑,在一个所有人都在奔跑的环境中,跑得不够快,就依然摆脱不了“内卷化”的陷阱。而只有比别人更快,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主动。

青蛙效应:无视危机才是真正的危机

时刻保持危机意识,才能在危机来临时全身而脱。要知道,最坏的情况不是身处险境,而是置身险境却没有自救能力;真正的危机也不是灾难来临的那一刻,而是逐渐地退化而不自知,慢慢被蚕食,慢慢被吞没,当最终醒悟的时候已经太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 约拿情结:不仅害怕失败,也害怕成功
  2. 跳蚤效应:不要轻易给自己的人生设限
  3. 洛克定律:合理的目标才是合适的目标
  4. 瓦拉赫效应:补足短板,还是经营优势
  5. 内卷化效应:跑起来,别让生活原地打转
  6. 青蛙效应:无视危机才是真正的危机

第五章 马太效应:优秀源于一次次试错

马太效应:成功是成功之母

马太效应”是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最早是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在1968年提出的。

安慰剂效应:暗示能带来扭曲现实的力量

“安慰剂效应”其实是一种潜意识的自我暗示。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其《精神分析学》中,对“潜意识”下了一个精确的定义。他认为,潜意识是在我们的意识底下存在的一种潜藏的神秘力量,这是一种相对于意识的思想;而意识与潜意识具有相互作用,意识控制着潜意识,潜意识又对意识有重要影响。

马蝇效应:如何把压力转化为动力

因此,想取得成功,我们就要学会主动接受外在的激励,让外在压力变成内在的动力,挖掘出潜藏于自身的真正的实力!

布里丹毛驴效应:选择之前不犹豫,选择之后不后悔

基利定理:成功的核心在于不被失败左右

拉里·基利的一句话:“容忍失败,是人们可以学习并加以运用的极为积极的东西。成功者之所以成功,只不过是因为他不被失败左右而已”。于是,人们将“成功的能力”和“不让失败左右的能力”之间的关联关系称为“基利定理”。


贝尔纳效应:每一条路都必然通向一个终点

贝尔纳的失败,根源在于其多次浅尝辄止,且缺乏持之以恒的努力。后来,心理学家便将这种现象称为“贝尔纳效应”。


  1. 马太效应:成功是成功之母
  2. 安慰剂效应:暗示能带来扭曲现实的力量
  3. 马蝇效应:如何把压力转化为动力
  4. 布里丹毛驴效应:选择之前不犹豫,选择之后不后悔
  5. 基利定理:成功的核心在于不被失败左右
  6. 贝尔纳效应:每一条路都必然通向一个终点


第六章 首因效应: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学法则

首因效应:良好的第一印象是成功的一半

洛钦斯的研究证明了第一印象对认知的影响,并将其称为“首因效应”,指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虽然这些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却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且决定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进程。

近因效应:留下最好的“最后印象

所谓“近因效应”,是指在多种刺激呈断续性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最近一次出现的刺激。表现在人际交往中,即我们对他人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

无论是首因效应还是近因效应,其实都是一种偏激的认知方式。我们在为人处世的时候,要懂得用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与他人良好地相处,但也要时刻提醒自己,千万不要落入这些心理陷阱中。在与人交往时,应该全面、深入地了解他人的情况,避免以片面的印象做论断。

晕轮效应:别被“光环”迷了慧眼

这就是所谓的“晕轮”了。一个人如果展现出了某个优秀的特质,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从而被赋予一切优秀的品质;如果一个人展现出的是某个糟糕的特质,那么他同样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所有的坏品质都会被加到他的头上。

刻板印象:最不靠谱的“第零印象”

刻板印象”是一个社会心理学概念,主要是指人们对某个事物形成的一种概括固定的看法,并把这种看法推而广之,认为这个事物具有这种特征,而忽视了个体差异。

曼狄诺定律:不懂社交技巧?那就微笑吧

曼狄诺定律”又称“微笑定律”,是由美国作家奥格·曼狄诺提出的。这条定律的内涵只有一句话:“微笑可以换取黄金。”曼狄诺认为,微笑是世界上最美的行为语言,虽然无声,但最能打动人;微笑是人际关系中最佳的“润滑剂”,无须解释,就能拉近人们之间的心理距离。

虚假同感偏差:换位思考,而不是以己度人

李·罗斯的这项实验是为了论证“虚假同感偏差”。“虚假同感偏差”又叫“虚假一致性偏差”,指的是人们常常高估或夸大自己的信念、判断及行为的普遍性,人们在认知他人时总喜欢把自己的特性强加在他人身上,假定自己与他人是相同的。

真正的换位思考是一个移情的过程,需要你发自内心地体谅别人,并真正地站在他人的立场,像感受自己一样去感受他人。

  1. 首因效应:良好的第一印象是成功的一半
  2. 近因效应:留下最好的“最后印象
  3. 晕轮效应:别被“光环”迷了慧眼
  4. 刻板印象:最不靠谱的“第零印象”
  5. 曼狄诺定律:不懂社交技巧?那就微笑吧
  6. 虚假同感偏差:换位思考,而不是以己度人


第七章 自重感效应:成为社交达人的心理学技巧

自重感效应:让人觉得自己重要,这很重要

自重感效应”源于心理学泰斗弗洛伊德的理论,弗洛伊德曾说:“人一生最大的需求只有两个,一个是性需求,一个是被当成重要人物看待的自重感需求。”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也曾说过:“自重的欲望,是人们天性中最急切的要求。”后来,这一理论被著名成功学大师戴尔·卡耐基发扬光大,进而成为“卡耐基人际沟通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

相悦法则:我喜欢你因为你喜欢我

社会心理学中有一个“相悦法则”,说的是人们总是更喜欢那些喜欢自己的人。这些人不一定很漂亮、很聪明,或者很有地位,仅仅是因为他们很喜欢我们,所以我们也喜欢他们。

阿伦森效应:我们厌恶那些带给我挫败感的人

人际关系中的一个原则:人们最喜欢那些原先否定自己但后来越来越喜欢自己的人,同时最厌恶原先肯定自己但后来越来越否定自己的人。这算是对“相悦法则”的一个补充——人们不光喜欢那些喜欢自己的人,而且更喜欢那些越来越喜欢自己的人。

多看效应:提高曝光度,提升好感度

扎荣茨的这个实验,是为了证明“只要多次看到不熟悉的事物,人们对该事物的评价就要高于其他没有看到过的事物”——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为“多看效应”,又称“曝光效应”。通俗地说,“多看效应”揭示了我们对自己熟悉的事物的偏好。延伸到人际交往中,多看效应证明了我们一直以来隐隐认识到的一个交际法则:彼此接近、常常见面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必要条件。

改宗效应:想讨人喜欢?那就反驳他吧

当一个观点对某人来说十分重要的时候,如果他能用这个观点使得一个反对者改变其原有意见而和他的观点一致,那么,他更倾向于喜欢那个反对者,而不是一个自始至终的同意者。

出丑效应:做别人眼中“不完美的人”

“出丑效应”,又称“犯错效应”,是指才能平庸者固然不会受人倾慕,而全然无缺点的人也未必讨人喜欢,而最讨人喜欢的人物往往是精明而带有小缺点的人。

记住,所有人都喜欢十全十美,但是,没有任何人相信真的存在十全十美,与其让人在心里猜测自己可能存在的缺点,不如直接暴露它。


  1. 自重感效应:让人觉得自己重要,这很重要
  2. 相悦法则:我喜欢你因为你喜欢我
  3. 阿伦森效应:我们厌恶那些带给我挫败感的人
  4. 多看效应:提高曝光度,提升好感度
  5. 改宗效应:想讨人喜欢?那就反驳他吧
  6. 出丑效应:做别人眼中“不完美的人”
  7. 第八章 路西法效应:所谓“心术”,不过是人性的博弈

路西法效应:好人真的好,坏人真的坏吗

这世上没有绝对的善人,也没有绝对的恶人,善与恶同时潜伏在人性深处,在不同的环境中轮流出场。只不过,在社会秩序良好的环境下,“恶”的因子被深深地掩藏在人们心底,但只要有合适的土壤,比如说像“斯坦福监狱”这样的法外之地,攫取到权力的“路西法”便会毫不犹豫地苏醒,把一个“好人”转换成“坏人”。这就是所谓的“路西法效应”。

米尔格伦实验:所谓“良知”,底线有多坚固

那些参与大屠杀的纳粹分子并不是天生残忍或者被希特勒洗脑成了恶魔,他们只是接到上级的命令,然后按下毒气室的开关或者扣动扳机而已。同样,他们的心中毫无负罪感,因为他们只是在执行命令。在“米尔格伦实验”中,我们看到了人性中最阴暗的一面:在极端情况下,人类所谓的良知居然如此脆弱,甚至不需要通过威胁或者利益诱惑,只需要一道无可置疑的命令,就可以让许多人放弃对善恶的判断和对良知底线的坚守。

破解囚徒困境:引入反复博弈,化被动为主动

“囚徒困境”,其实是利用了人性中的极度自私,在单次博弈中逼得人不得不放弃最优解而去追求避免最坏情况发生的次优解。而它的破解之道也很简单,就是引入重复博弈,通俗地说,就是这次博弈结束后,博弈双方还将继续发生别的关系。

智猪博弈:多劳多得,少劳也不少得

“智猪博弈”给我们的启示是,作为竞争中的弱者(小猪)应该讲究竞争策略(选择等待),看准时机以逸待劳。因为企业竞争也是同样的道理:大企业是竞争中的强者(大猪),小企业是竞争中的弱者(小猪)。在残酷的企业竞争中,小企业要想生存,就得像“智猪博弈”中的小猪一样,学会等待。这种“小猪躺着大猪跑”的现象在经济学上有一个更加形象的名字,叫“搭便车”。

斗鸡博弈:最坏的结果是两败俱伤

枪手博弈:决胜负不一定要靠实力

破解囚徒困境:引入反复博弈,化被动为主动

就是要优先考虑对付最大的威胁,正是这个威胁为他们找到了共同利益,即联手打倒这个人,他们的生存概率才会增大。与竞争对手合作,从而在多人博弈中以弱胜强,这是在商业竞争中被多次用到的策略。

  1. 路西法效应:好人真的好,坏人真的坏吗
  2. 米尔格伦实验:所谓“良知”,底线有多坚固
  3. 智猪博弈:多劳多得,少劳也不少得
  4. 斗鸡博弈:最坏的结果是两败俱伤
  5. 枪手博弈:决胜负不一定要靠实力
  6. 破解囚徒困境:引入反复博弈,化被动为主动

第九章 互惠法则:如何让他人对自己言听计从

互惠法则:说服力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当人们由于接受他人的小恩小惠而产生“负债感”之后,就会产生强烈的“我必须也为他做点什么”的偿还心理,哪怕是对自己并不喜欢的人也是如此。

承诺一致性原理:让对方自己说服自己

承诺一致性现象的主要诱因并不是人类的心理本能,而是某种社会心理规范。在通常的价值观中,如果一个人不能坚持自己的观点,就会被人们认为是两面三刀、表里不一。因此,一旦我们做出了某种承诺,就会执着于之前的承诺——因为这是一种简单而机械的应对社会生活的捷径。简单地说,就是哪怕我们明知自己错了,也绝不愿意承认。在日常生活中,“承诺一致性原理”常被以说服人为职业的人利用。他们首先引诱我们采取某种行动或者对某事表态,然后,再利用我们要与过去保持一致的压力来迫使我们屈从于他们的要求。

登门槛效应:步步为营,走进对方内心

登门槛效应”是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是想给他人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对方更高的要求。这种现象,犹如登门坎时要一级台阶一级台阶地登,这样能更容易、更顺利地登上高处。这个效应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

“登门槛效应”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在人际交往中,当我们要提出一个比较高的要求时,最好的方法是先提出一个小要求。另外,我们自己在做事情的时候,也可以把一个大的、较难实现的目标分解成一些小的、容易实现的阶段性目标,通过这些小目标的逐步达成,最终实现大的目标。这其实也是“登门槛效应”的一种应用。

门面效应:用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给对手下套

登门槛效应”是通过小要求最终让对方答应更高的要求,而社会心理学中还有一个“门面效应”,则与之正好相反。它是指先提出很高的要求,接着提出较小的要求;对方拒绝你更高的要求的同时,面对你再次提出的那个小的要求,就会更倾向于接受。

禁果效应:越“禁”越“诱惑”

越是禁果就越是甜美,就如同越希望掩盖某个信息不让别人知道,人们就越是想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它;越是禁止某件事情,就越是有人不计一切后果地去突破禁令——这种由于单方面的禁止和掩饰而造成的事与愿违的现象,在心理学上就叫作“禁果效应”。

超限效应:越说服,越反感

“超限效应”是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免疫甚至心理逆反的现象。

  1. 互惠法则:说服力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2. 承诺一致性原理:让对方自己说服自己
  3. 登门槛效应:步步为营,走进对方内心
  4. 门面效应:用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给对手下套
  5. 禁果效应:越“禁”越“诱惑”
  6. 超限效应:越说服,越反感

第十章 凡勃伦效应:避开投资、消费中的种种陷阱

凡勃伦效应:揭穿价格的定位陷阱

美国经济学家托斯丹·邦德·凡勃伦在他的著作《有闲阶级论》中就提出了一个反其道而行之的理论:商品价格越高,消费者反而越愿意购买。这一理论被称为“凡勃伦效应”。

吉芬之谜:透过价格迷雾看清供需本质

英国经济学家吉芬观察到了这种与需求原理不一致的现象,于是,这种现象也就被经济学界称为“吉芬之谜”,而具有这种特点的商品被称为“吉芬商品”。

消费者剩余:买得值不值,自己说了算

消费者剩余”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个人的主观判断。一个人在消费过后感觉“买亏了”或者“买值了”,其实与商品的真实价值无关,与标价也没有太大关系,真正有关的只有一个——他最多愿意为这个商品付出多少钱。

稀缺效应:“稀缺”是刻意营造的心理压迫

因为当我们能够获得某种东西的机会越少,它的价值就会越发凸显出来,这种“机会越少,价值越高”的心理,就是所谓的“稀缺效应”。在消费行为学中,这种因为“物以稀为贵”而导致的购买欲望提高的现象,就是“稀缺效应”的重要体现。

折扣效应:被理性驱使的感性消费

所以,话说回来,尽管折扣不是陷阱,但在面对折扣的时候,我们依然要保持理性,认真考虑自己的消费意愿和预期。本来消费者的赢面就低,若是再一时冲动,那折扣可就真的成了陷阱了。

博傻理论:蠢不可怕,别做最蠢的那个就行

博傻理论”是指在资本市场中,人们会完全不顾某种商品的真实价值,而愿意花高价购买,因为他们预期会有一个傻瓜花更高的价格从他们那儿把它买走。

要参与博傻,必须对市场行情和大众心理有比较充分的研究和分析,并控制好心理状态。所以,当进入资本市场的时候,一定要分清楚自己到底是在投资还是在投机。没有人喜欢被看成傻瓜,但是,一旦选择了参与投机,实际上,就等于已经把自己置于“傻瓜候选人”之中。

  1. 凡勃伦效应:揭穿价格的定位陷阱
  2. 吉芬之谜:透过价格迷雾看清供需本质
  3. 消费者剩余:买得值不值,自己说了算
  4. 稀缺效应:“稀缺”是刻意营造的心理压迫
  5. 折扣效应:被理性驱使的感性消费
  6. 博傻理论:蠢不可怕,别做最蠢的那个就行


第十一章 路径依赖法则:到底是做事重要,还是做人重要

路径依赖法则:“第一份工作”是成功的一半

路径依赖法则”,指在人类社会中技术演进或制度变迁均与物理学中的惯性类似——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这是因为,人类社会与物理世界一样,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一旦人们做了某种选择,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并让人轻易走不出去。

蔡格尼克记忆效应:要做好一件事情的最好方法,就是立刻开始做

被试者会对未完成的任务念念不忘,从而产生较高的渴求度,这种现象就叫“蔡格尼克记忆效应”。这是因为我们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会在心里产生一个张力系统,这个系统使我们处于紧张的心理状态之中。当工作没有完成就被中断的时候,这种紧张状态会再持续一段时间,这个未完成的任务也就一直压在心头。而一旦这个任务完成了,那么这种紧张的状态就会消失,大脑就容易把它遗忘。

由此可见,要做好一件事情的最好方法,就是立刻开始做它。一旦开始做了,“蔡格尼克记忆效应”就会发挥作用,让我们在做完之前欲罢不能。相反,若是一直拖着不做,想着等某个特定的时间点再开始,那么这件事情就可能永远也开始不了。

布利斯定理:计划越充分失败概率越小

做好一件事情的先决条件是事先做好规划。“布利斯定理”告诉我们,前期规划和筹谋的时间是非常值得的,规划的时间越久、越周密,真正做事时的效率就越高。

权威效应:权威引出的决策的惰性

权威效应”是指一个人要是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那么,他所说的话、所做的事就容易引起其他人的重视,并相信其言语和行为的正确性、权威性。

古德曼定律:没有恰当的沉默,就没有良好的沟通

古德曼指出:“沉默可以调节说话和听讲的节奏。沉默在谈话中的作用,就相当于零在数学中的作用。尽管是零,却很关键。没有沉默,一切交流都无法进行。

沉默往往和倾听联系在一起,不懂倾听就没办法有效地与人沟通;而不懂沉默,就没办法有效地倾听他人。许多人不能让他人对自己产生好印象,就是因为他们不懂沉默,不注意倾听。他们只关心自己要说什么,却不关心对方想表达什么。事实上,这样的沟通只是一个鸡同鸭讲的“双向演讲”,而非真正的沟通

工作成瘾综合征:“工作狂”是一种心理疾病

“工作狂”是对工作的一种过度依赖,表现为通过超过一般限度的工作来获得心理满足。当这种依赖失控,便成了工作成瘾,对人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1. 路径依赖法则:“第一份工作”是成功的一半
  2. 蔡格尼克记忆效应:要做好一件事情的最好方法,就是立刻开始做
  3. 布利斯定理:计划越充分失败概率越小
  4. 权威效应:权威引出的决策的惰性
  5. 古德曼定律:没有恰当的沉默,就没有良好的沟通
  6. 工作成瘾综合征:“工作狂”是一种心理疾病


第十二章 彼得原理:把恰当的人放在恰当的位置上

彼得原理:给每个人找到合适的位置

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所以,雇员总是趋向于被提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德西效应:挖掘真正的“内部动机”

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在外在报酬和内在报酬兼得的时候,不但不会增强工作动机,反而会降低工作动机。通俗地说,就是让人们对某件事非常感兴趣(内在报酬)时,如果同时提供了物质奖励(外在报酬),那么,反而会减少人们对这件事情的兴趣。这个理论,被称为“德西效应”。

不值得定律:“必须做”不如“值得做”

“不值得定律”有一个非常直观的表达:“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这是一个管理心理学中的经典定律,反映出人们的一种心理,即一个人如果从事的是一份自认为不值得做的工作,往往会持冷嘲热讽、敷衍了事的态度。不仅成功率小,而且,即使成功了也不会觉得有多大的成就感。

雷尼尔效应:用“心”留人,胜过用“薪”留人

雷尼尔效应”揭示出薪酬的作用并非完全不可替代,想留住优秀员工,除了高薪,独特的环境也很重要。这里的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还包括独特的人文环境。

罗森塔尔效应:寄予什么样的期望,就会培养什么样的人

在本质上,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

破窗效应:不要轻易打破任何一扇窗户

常言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任何大问题都是一堆小问题积累起来的,只有时时绷紧“破窗”这根弦,不要轻易打破任何一扇窗,才能避免最后的千疮百孔、不可收拾。

  1. 彼得原理:给每个人找到合适的位置
  2. 德西效应:挖掘真正的“内部动机”
  3. 不值得定律:“必须做”不如“值得做”
  4. 雷尼尔效应:用“心”留人,胜过用“薪”留人
  5. 破窗效应:不要轻易打破任何一扇窗户


第十三章 史华兹论断:合适的选择,就是好的选择

史华兹论断:“幸福”与“不幸”

“所有的坏事情,只有在我们认为它是不好的情况下,才会真正成为不幸事件。”这就是著名的“史华兹论断”,源于美国管理心理学家史华兹。

贝勃定律:幸福本质上是种“敏感度”

贝勃定律”揭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学现象,即当人经历强烈的刺激后,他对这类刺激的免疫能力会大大提升——就心理感受而言,第一次大刺激会让第二次的小刺激变得微不足道。

狄德罗效应:幸福来自给生活做减法

“狄德罗效应”被称为“人类最难以摆脱的十大心理之一”,它揭示的是一种常见的“愈获得愈不满足”的心理现象,即在没有得到某种东西时迫不及待,而一旦得到就得陇望蜀。

鳄鱼法则:关键时刻的取舍之道

人生需要选择,也需要舍弃,关键时刻的舍弃是智者面对生活的明智选择,只有懂得适时舍弃的人生,才能再续辉煌。

鳄鱼法则”告诉我们,舍弃是为了得到——舍弃一条腿,得到了生存的机会。我们总是只关注舍弃时的痛苦,殊不知,关键时刻如果我们不舍得放弃一些东西,就会遭遇更大的痛苦。

  1. 史华兹论断:“幸福”与“不幸”
  2. 贝勃定律:幸福本质上是种“敏感度”
  3. 狄德罗效应:幸福来自给生活做减法
  4. 鳄鱼法则:关键时刻的取舍之道




转自今日头条优质自媒体
免责声明:转载无任何商业目的,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说点什么...

已有0条评论

最新评论...

本文作者
  • 0
    粉丝
  • 356
    阅读
  • 0
    回复

关注中享网

扫描关注,了解最新资讯

联系人:刘经理
电话:18987275712
EMAIL:314562380@qq.com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
资讯幻灯片
  • 重磅喜讯!中国口腔医生当选英格兰皇家外科
  • 双11玩这么花?不得不说天猫还是有点格局的
  • 求臻医学MRD产品喜获北京市新技术新产品(
  • 我国首个胃癌分子残留病灶检测与临床应用中
热门评论
    排行榜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

    全国服务热线:

    189-8727-5712

    网站名称:中享网

    运营中心:云南省昆明市

    举报说明:侵权和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受理邮箱:314562380@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内核实处理】

    Copyright   ©2014-2023  中享网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中享网    ( 滇ICP备16008358号-6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本站所刊载的各类形式(包括但不仅限于文字、图片、图表)的作品仅供参考使用,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本站所有资源收集于互联网,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及时删除!

    滇公网安备 530111020012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