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企业商务信息发布服务
 微信公众号
中享网
中享网 感悟 读书感悟 查看内容
0

我这一年的读书清单及感悟

2023-1-10 23:08| 发布者: zxw88| 查看: 97| 评论: 0

摘要: 2022年过去了,在过去的这一年里,还是读了不少书,还是不怎么会读书,一开始并没有想着去做读书笔记,后来才意识到我光看书好像什么进步都没有,于是开始做一点读书笔记。也不会写,只是记录了自己的一些感悟,很零


2022年过去了,在过去的这一年里,还是读了不少书,还是不怎么会读书,一开始并没有想着去做读书笔记,后来才意识到我光看书好像什么进步都没有,于是开始做一点读书笔记。也不会写,只是记录了自己的一些感悟,很零碎,也不成体系,摘录一下,做一个总结吧。

教学类:


读了一部分,认识了闫学老师,很惊艳的一个老师,遗憾,和闫老师离的很近,却没有机会认识,刚读她的时候其实是有冲动去找她签名、交流的,好像在闫老师手下教书,她现在已经是一所学校的校长了。

1. 闫学《给教师的阅读建议》

读完了闫学的《给教师的阅读建议》,百度搜了一下闫老师的简历,发现她居然就在我边上不远的海曙小学担任校长,有点冲动,想要买本她的作品跑去海创园找她签名。当然这个念头就是一瞬间,过了年少冲动的年纪了,不可能做出这么疯狂的举动。

把这本书放进我的微信读书的书架里面已经很久了,一直没有开始读,甚至忘记了当初为什么把这本书放进我的书架里面来的。

今天上完课,批完作业,忽然感觉好像有点空闲了,就想着还是读本书吧。我对读书其实谈不上多少渴望,我知道我自己的,我一直浪费着我的时间,我是最近一两年才开始意识到应该读点书了,也慢慢学会怎么去读一本书了,虽然还是很肤浅。虽然经常浪费时间在很多无关紧要的地方,但是开始阅读一本新书还是有点惶恐的,因为我现在读一本新书,要想着做一些摘录,如果特别有感想的地方也会试着写一点什么留下来做个纪念。这样算下来,读一本书,有时候还是会牵扯不少的精力的,上一本书读完以后摘录还有感悟还没有整理清楚呢,现在又开始新的阅读,好像有点不太合适。

为什么把这本书放进我的书架的呢?或者是因为我的职业是老师吧,也可能是因为年纪有点大了,教书的困惑越来越多了,和学生的代沟也多了,很多时候都不能理解学生的想法了,就想着要去书里面找点解决的办法吧。我在这本书里找到了共鸣:“在广博的阅读中拓宽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在不间断的阅读中培养了解决问题的恒心;在有针对性的阅读中收获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如呼吸般的阅读中学会了气定神闲地看问题。”

教书以来困惑很多,最近一个比较大的困惑就是我对我自己的教学产生了怀疑,因为备课的时候,我下载了几篇相关的论文,结果发现我自己看不懂论文所写的内容,我不能理解他表达的意思。这个世上我不了解的东西多了去,我不会为我的无知而感到悲哀,但我悲哀的是,这个内容是在我的教学领域之内的,是我学科教学方面的知识,是一个研究生的毕业论文,一个还在校园里面的研究生写出来的东西,我一个已经在教师这个岗位上摸爬滚打了将近二十年的人看不懂了,这是不是有点讲不过去了,我不知道怎么描述这种感情,我从来就不是一个善于表达的人,但是在这一刻我感到的是羞耻。

和同事交流过这种焦虑,我应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书里面是这么告诉我的:“在求索的过程中,我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自己在知识结构上的欠缺:要成为一名真正的优秀教师、教研人员,只读教育和语文教学方面的书是不行的。于是,我开始通过大量阅读去构建、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教育理论、专业知识、人文视野,我无不涉猎。”

一直以来我对自我的认知还是清晰的,虽然是中文系毕业的,但是自己的专业知识并不强,应付课内教学的内容勉强可以蒙混过关的,现在又在职高教书,大部分的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远远跟不上我,多数的时间也很少提出疑问,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还是可以应付的。还是有点惶恐的,因为心下还是明白的,想要教给学生一点什么,自己应该具备的知识应该是更多的,想上《理水》,我知道应该是至少把《故事新编》全部看完的,甚至应该看过大部分的鲁迅小说,最好还要看过相关的神话故事,掌握更多的相关知识,这些都是我目前欠缺的。最近在上《致橡树》,也问自己,准备过相关的知识架构没有,读大学的时候积累的那一点点现当代文学知识是不够应付的,以前不觉得困难,是因为没有这种紧迫感,现在想要有所作为,总想教给学生更多的东西,奈何自己没有这样的水平。

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最大的感受其实不是闫老师告诉我们应该读什么书,她只是记叙了自己的阅读经历,她是从教育理论、专业知识、人文视野这三个方面去积累她的阅读。以前我很不喜欢这种只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而不告诉我们怎么去做的人,学校领导开会就喜欢画饼告诉我们今年学校的目标是要考上三十个本科,三十个目标从哪里来呢?

这不是领导要管的事情,所有的责任就全部落到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的身上了。我也知道教书是我们一线老师的责任,从道理上来说确实教不出来是我们的责任,可现状就是无论我们付出多少精力也不可能培养出三十个本科苗子啊。用同事的话来说,就是我们很多领导读到了一些理论,然后转述给我们听,怎么让这些理论落地呢,那就是我们这些一线员工的问题了,我不是不想付出努力去实践这些理论,最郁闷的情况就是二道贩子在转述这些理论的时候夹带私货,让我看不到理论的本真了,我实践找不到抓手啊。

特别喜欢闫老师这种重在自己实践,很少高谈理论、理想、信念的领导,如何营造学校的读书风气呢?少谈点主义,多做点实事。谁不知道应该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可这个氛围怎么营造呢?不是靠老师个别的努力,课堂上的四十分钟大道理能把学生讲通的。闫校长说要“建立起家长和学生对班级的归属感、认同感和信任感,这将成为一种强大的正能量,辐射到孩子和所在班级的其他教育领域中去,从而使班级图书馆成为一个平台,一个载体,发挥它阅读以外的教育力量”,我喜欢这样的做法,很多事情是要自上而下去施行的,很讨厌领导高高在上,只谈理论,坐等成果。如果领导永远是这样的做法,那么相信下面一定是一群算盘珠子,等着别人来拨一拨动一动。

2. 张志勇《问道教育》

选择这本书是因为眼缘,我喜欢这本书干净的封面,封面一片素白,右侧四个黑体大字--问道教育,中间用一条黑线隔开代表了厚实的大地,还用寥寥数笔画出了两棵茁壮生长的小树。

在接触这本书之前我并不了解张志勇,拿到手之后才想着去了解一下这位大家是谁,最近才养成的习惯,知人论世,只有了解作者,才能更好的了解作者的思想。可是当我用搜索软件真正翻阅他的履历的时候,我才真正明白,我是有多少的浅陋,中国又是有多少地大物博,一个履历如此辉煌的教育家居然不是家喻户晓的人物。360百科上面张志勇的词条是被锁定了的,只编辑到2017年4月;百度百科上面张志勇这个词条太多重复的人了,只有搜到张志勇、北师大的时候才会出现他完整的词条,这上面的信息就丰富多了,记录了他从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巡视员转到北京师范大学担任教授等职。拜读了作品,还是有一些感触的。

如何离真正的教育更近一点,这本来就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我们一直在强调要以学生为本,但是在事实上,我们也一直站在“为你好”的道德高地上替学生做主。即便我们不挥下我们手中的教鞭,但是我们也没有放下我们心中的教鞭。想到培根的一段论述:所谓宗教是用自己的思想去感化别人,让别人也诚服或者相信这种思想。

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不是和教育特别相像。我们的教育也是想让我们的孩子接受我们的思想,习得知识,学会我们的为人处事方式。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能运用的是什么呢?是不是所谓的精神之剑和世俗之剑,我不是很确定这个概念,但是这个穆罕默德之剑是不是和体罚特别的相像。为什么社会上有那么多体罚学生的案例,有的时候那种程度是有点触目惊心的,超出我们想象的,为什么呢?除了极少数的案例是那些教师本身的问题,大部分的案例当中,是不能把问题全部归咎于老师一个人的。

可是为什么那些老师还是要采取这种极端的手段去实现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教育考核问题、教师尊严问题、教师情绪问题等等都有可能的,不是研究这个的专家,但是这么多年一线教师的经历多少能够想象一下。为了获得自己想要的教育成绩,有的时候我们有些老师忘却了教育的本质,采取极为残酷的手段,可能就是所谓的举起了穆罕默德之剑吧。在这个问题上面,我们还可以讨论更多,但是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也有更多的无奈。这就是我们的困境吧。甚至宗教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更何况我们呢。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在两千年前就这么就这么告诉我们,但是我们今天却依旧想让学生心无旁骛,一心只读圣贤书,而自己却没有办法承受没有高强度、单调的学习。关于这一点,暑期的九十学时培训每次都会让我深刻的体会到。我在自己的培训体会中有这么一段记录:从早上到晚上,一点都没有听到老师在讲什么,我想想要是我作为老师,面对这样的学生也是很无奈的,我们平时面对的学生不就是这样的学生吗,可是反观一下我们自身,我们自身也是这样的学生,凭什么要求我们的学生一定是天天认真学习,时刻努力的孩子呢?

看过帕斯卡的文章,《人是一棵会思考的芦苇》,摘录如下:若想有效地纠正他人,展示其错误,我们必须关注他的视角,因为从那个角度看,他一般都是正确的。我们必须承认他在那方面正确,同时向他指出他错误的一面。他会欣然接受的,因为他认为自己没有错,只是看得不全面。没有人会因为自己看得不全面而受到冒犯,但人们不喜欢被误解。之所以看得不全面,也许是因为人天然就不可能看全,而他天然无法在自己看到的那个侧面犯错,因为理性的知觉从不出错。

喜欢这样的逻辑,说服是一个技巧性很强的东西,学过不少文章,《孟子》、《邹忌讽齐王纳谏》,看过不少视频,黄执中的辩论,周玄毅的辩论,上课也讲过不少,可是还是不会。怎么才能纠正学生的思想,知易行难,太难了。

还是欠缺一点,其实作为一个教师,很多时候做的工作就是这个,想要说服学生,让学生的思维跟着自己的思维走,可是很多时候我们选择的说教,选择的是满堂灌,也知道这样的方法其实不怎么妥当,可是限于实例,限于效率,很多时候不得不这样选择。这个算是人生的困境之一吗?我知道该怎么去做的,可是时间上,能力上,或者其他的条件限制吧,我就是做不到。

或者这就是教师到现在为止一直存在的原因吧,我一直是有担忧的,无数次和学生聊起未来的可能性,我一直觉得科技的进步是有可能消灭掉教师这个岗位的,因为19年疫情的缘故,全民上网课已经给我们展现了只需要一台电脑或者手机就可能实现网上教学的。而在有关教育技术和手段的时候,我更深刻的明白我和很多优秀教师之间的巨大差距,如果真的实现了网上教学,我想不出我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但是教育不仅仅只是传授科学知识,更多的是用我们的身体力行去影响孩子,它首先是一种人与人的交往活动,是一种充满人文情调的教育活动。

在张志勇的著作中有这么一段描述解决了我的困惑:我认为,尽管现代信息技术正在深刻而全面地影响着人类的教育教学方式,但它不可能从根本上使人类的学校教育消亡。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人类教育作为由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的活动,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其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暑期开始之前,学校请到富阳的高晓春老师给我们做了一个讲座,她曾荣获全国优秀教师、杭州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高老师认为要维持在学生当中的人设,是由于我们的职业决定的,很多时候我们的个性并不适合在学生面前展露,这一点我深有同感,我喜欢在学生当中维持着一种人设,我不喜欢和学生走得太近,我应当是高于学生的,我可以很幽默风趣,但是这个亲近是有尺度的,我不会和学生靠得太近,我觉得和他们走得太近了就失去了我的神秘了,我会合理地暴露一些我的信息给他们,但是所有的那些都是我想让他们知道的,他们可以知道的,我不会轻易把我所有都暴露给学生,那样我觉得不好。

高老师聊到一个案例,我特别感兴趣,就是在他儿子的同学当中有一个孩子,这孩子成绩不好,家教也不怎么好,但是品性并不坏,碰上了一个眼中容不得沙的班主任,这个孩子的悲催就在这里了。毕竟不是我亲身经历的,我很难去说这个班主任是不是一个合格的班主任,因为所有的事情都是高老师复述的,这中间有没有高老师的个人情感,我不得而知。我不喜欢评价他人,特别在我没有掌握一手资料的前提下,我要尽量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随意的评价他人,是一种无知的表现,我不想自己成为一个这样无知的人。

高老师的演讲,我最深的感触就在这里,我和同事多次表达过这个感受,主要是自己有孩子吧,所以特别害怕孩子遇到一个不怎么靠谱的班主任,很多时候我们会觉得孩子在幼年时期遇到的班主任会对孩子产生一辈子的影响,因为在他还没有具备完善的三观的时候,他不能抗拒强权强势带来的威胁,特别是这种威胁来自他朝夕相处的班主任,这种威胁太恐怖了,在高老师的描述中,我看到了这种威胁的雏形,他不仅仅是一个班主任,特别是在孩子小的时候,班主任所形成的压力会影响孩子们的认知,这才是我最担心的一点。

如何才能离真正的教育更近一点呢?相信这个问题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答案,但是当我们放下手中的教鞭,也把心中的教鞭放下之后,我们会离我们的孩子更近一点的。


散文类:


最喜欢的是王小波、费孝通

1. 王小波

看这一类文章的时候,总会给我的思想带来巨大的震撼,怀疑,我很少怀疑什么,多数的圣贤言语我只会去思索其中的合理性,极少极少的时间会去思考他当中的不合理之处。

每每看到类似的文章的时候总会有一种醍醐灌顶感,确实,我从来没有想过儒学那许多的道理存在的合理性,对儒学的了解也是一知半解,确实没有那么强的能力去了解一门别人需要了解一辈子的学问。

可是有一点,我是了解的,《论语》是语录体散文,里面的很多论断都是片言只语,在多数人的概念里面这中间蕴含了无限道理,可是这个道理是如何去证实的,从来不曾去了解过,应该有人去论证过,我不知道。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我为什么看书的时候总是这样不加选择,对书本上的一切都选择了无条件的信奉,我也是学过无数科学文化知识的人,为什么我不能持着批判学习的态度去对待自己所学。

在这一点上,现在的学生无疑比我是要强一些的,只是现在的学生知识面实在是太浅薄了,而我的表述又太有趣了,我可以让学生迷失在我的表述里面,而我的表述是没有内容的。没有内容的表达就会流于表面,就会制造出很多炫彩的泡沫,如果你没有实力去分辨其中的养分,就会觉得这多彩之中蕴藏着世间真善美。可你无办法去剖析,因为所有的东西都是交织在一起的,各种折射、反射、衍射,只有瘠薄的一层,才能制造出多彩的泡沫,一戳就破。

我的课堂大部分时间都是这样的,学生会喜欢这样的课堂的。

我不应该喜欢这样的,为什么我偏偏要这样去上呢?

这绝对是值得研究的,我是否也如文中所说的那些传统的知识分子一样,要维护自己的权威呢?

在这一点上,我一直是矛盾且割裂的,我不愿意和学生去讲细致的东西,我要在学生心目中建设一个伟岸光正的形象,我又极其厌恶这种做法,期待能和学生能够达到平等一致,能在和谐友好的氛围中完成对知识的钻研。

知识分子最大的不幸是生活在一个不理智的年代,这个断言我是相信的,因为在书本上看到太多的事例了,又想起《三体》里面叶文洁父亲的那一段对话,

“是哲学指引实验还是实验指引哲学?”叶哲泰问道,他这突然的反击令批判者们一时不知所措。

“当然是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引科学实验!”一名男红卫兵说。

“这等于说正确的哲学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反对实践出真知,恰恰是违背马克思主义对自然界的认知原则的。”

这段对话多经典啊,这得要有多深厚的功底,多敏锐的思辨,才能在瞬间找到对方言辞当中的漏洞,反驳对方的意见是简单的,可是用对方的理论去反驳对方的意见这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可争辩赢了又如何呢?最后的结果不过是血溅五步。

知识分子最大的不幸肯定就是生活在一个不幸的年代里面,在这样蛮荒的年代里面生存才是第一要义,如果你连这一点都做不到,你的思想是没有任何作用的。“在中国,任何超脱飞扬的思想都会砰然坠地,现实的引力太沉重了。”

当我们把这个问题深入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一个更恐怖的问题,这种不理智,总是起源于价值观或信仰的领域。价值观、信仰的领域,这些内容的发起者或者创造者是谁,是不是一群有知识有文化有信仰的人呢?

太坚定有自己信仰的人是恐怖的,甚至他带给这个世界的危害是要远远超过一般人的,伊文斯之流是不是证明了这一点。

没有信仰的人也是恐怖的,我也坚信这一点,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还是第一届的学生就和他们聊过这个问题,在这个世上人是一定要害怕一点什么的,如果一个人无所畏惧也是一件很恐怖的。人活在这个世上总要有点信仰才成,这个论断似乎是不用证明的,都能接受,我应该如何去证明呢?不清楚,不知道。

作为个体的我们应该信仰什么?这是一个好问题,我似乎什么都信,但又什么都不深信。我不是那种怀疑主义者,我更不会建造关押自己的思想监狱。

中庸之道是儒家学说的要义之一,可要说我是儒家学说的信徒,我是不同意的,儒家学说的太多观点我是不赞同的,但是你不能细问,我回答不了这个问题,我甚至连儒家学说的要义是哪些我都讲不清楚。

给学生上课的时候,我可以信口开河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但这些能概括全部吗?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我真能解释清楚吗,可以说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和区别吗?为什么这两者一脉相承却区别如此之大呢?

我不清楚,却依旧活得如此滋润,甚至还要在课堂上聊一节课的时间。

其他的学说呢?可怜的我甚至连有些学说都不知道,我知道墨子,可是只知道兼爱非攻,压根不知道他哪些学说居然是和马基雅弗利的学说在一定程度上是重合的。

诸子百家,古希腊哲学家,这么多的学说居然没有一门学说是深入钻研过的,失败。

身为一个老师,居然没有彻底改造学生的愿望,只愿意想教多少就教多少,能学多少就随意,失败。

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

知识分子的不幸在我,可能就是我太过失败了吧。

2. 费孝通

在所有的章节里面,读这一章节是最有感触的。特别是读到“下夫妇大多是“用不着多说话的”“实在没有什么话可说的”。一早起各人忙着各人的事,没有工夫说闲话。出了门,各做各的。妇人家如果不下田,留在家里带孩子。工做完了,男子们也不常留在家里,男子汉如果守着老婆,没出息。有事在外,没事也在外。茶馆,烟铺,甚至街头巷口,是男子们找感情上安慰的消遣场所。在那些地方,大家有说有笑,热热闹闹的。回到家,夫妇间合作顺利,各人好好地按着应做的事各做各的。做得好,没事,也没话;合作得不对劲,闹一场,动手动脚,说不上亲热”这一部分的时候,我的感触更深,或者我现在的情感生活也陷入到这种境况当中。

在我的血液当中或者就是流淌着这种乡土式家庭生活的基因吧,所有我在家庭生活中的存在感不强,甚至很多时候我是排斥家庭生活的,我喜欢下班以后不是急着回家,我想要呆在学校里面打球,和同事一起吹牛,甚至最好是和同事一起吃完晚饭再回到家。到家干什么呢?这是我最困惑的地方,我当然知道到家里面其实有很多活可以干,但是我不喜欢。到家我很容易陷入没有话可以说的境地,而在家的时间又是那么的长久,这是我感到害怕的地方。

现在搬到新房子里面住,只有我们一家三口,我们的状况经常是各管各的,我看书、打字,儿子看IPAD,玩游戏,老婆看电视,刷手机,三个人仿佛可以互不干涉的。这是我们周末最常态的生活,生活不应该是这个样子的。可是我又无力去改变什么。

在这一个章节里面,我看到的是以前乡村的生活状态,虽然不一定是全部,但是现在我们的习惯里面还保有着以前的生活习性,可是现代生活打破了这种规律,我们很难回到这种理想的生活状态里面。作为一个男性,我希望还有以前那种一家之主的权威,但是又担负不起一家之主的责任,这是我最大的困境,只留下了一个大男子主义的皮囊。

很久以前就听说过这本书了,一直没有看过,买来放在床头也很久了,不是很感兴趣,现在硬着头皮把书本读完,确实还是应该看一看这一类书籍的。要我从这一类书籍里面学到点什么我确实说不上来,但是这一类书籍本身是很有深度的,很多章节的内容都可以打开我们的眼界,让我们看到在平常事物当中一些不一样的认知。

我一直以为过去的日子是男耕女织的美满幸福的生活,不对,那是一个错觉,因为很多文学书上描写的爱情是文人理想当中的爱情,而现实生活和理想之间存在太大的差距了,我们是不可能摆脱柴米油盐生活在爱情之中的,乡村的爱情不是我们的理想,为什么我们会有个词叫“搭伙过日子”。我现在的状态是不是也是这样呢?

读完这本书之后有一个很深的困惑,这样的一本书,我们让学生去读完以后我们应该教给学生一点什么东西,如果没有参考书目,不去看别人的教学视频或者教学成果,让我自己完全一个人想象,我不知道我要教给学生一点什么东西。

每每想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有时候还是很惶恐的,大部分的时候离开了教参,离开了网络我压根就不知道应该怎么备课,怎么去讲一篇文章,我甚至都不知道我看过的文章究竟在讲什么内容。

这本书我是认真阅读过的,但是它的内容确实是超出了我的理解范围了,我应该从哪个方向开始教学,连教学的起点我都把握不住,更不用说去解析这本书深度的内容了。

又要开始感叹自己知识的匮乏了,确实没有好好读过书,自从考上大学之后,我没有了自我要求,对读书这件事不够上心了,我没有追求的动力。这也是我悲剧的开始,还是小农意识的痕迹太浓了。对待很多事情,都是功利化的,都是短视的,没有办法把自己的目光放到十年、二十年之后,我的全部视线都只能看到眼前的,当下的快乐。

都不知道这么多年下来了,读了一些什么垃圾书籍,不知道为什么就喜欢上了看网络小说,这样的文学,大部分这样的文学和网络游戏、网络短视频有什么差别。不知道我为什么对这样的文学样式那么喜欢?


小说类


小说就太多了,每一个都很优秀,《三体》《平凡的世界》《1984》《月亮与六便士》每一个都是神作。

1.《慢》

读完了,其实印象不是很深刻,这样的小说对我来说还是有点晦涩难懂了,小说应该是由三组故事组成的,一个是叙述主人公我和女友薇拉去乡下的城堡住宿,第二个是借了一本小说的小说故事作为壳讲了其中的故事,但是这部分内容是不确定的,因为我还没有去看过那部小说,如果是昆德拉自己瞎编的,是不是也可以呢?第三个故事是文森特、蓬特万以及朱丽等人的故事。三个故事交织在一起,我也不知道这样的故事结构究竟是想要表现什么?

在阅读的时候,前面几张还是做了很多的摘录的,我喜欢这样的小说的,因为很多章节里面都有很经典的句子,对故事线的描写并不是很在意,这是我想学习的写作手法,或者这就是我希望学习的方向。我对自己的认知就是我对身边事物的观察其实是不够仔细的,我不知道每天都经过的路上究竟哪里有了一些不一样,我对环境的敏感度是不够的;我对每天遇到的人的衣着打扮也不是很关心,我分不清他们身上昨天穿得和今天穿得有什么不一样,对衣服的颜色还有款式也不是很清楚,我甚至分不清楚西装和小西装有什么区别。

我很讨厌《红楼梦》里面对人物穿着打扮、衣食住行事无巨细的写法,我知道那是很见功力的,但是我在阅读这些章节的时候,是直接跳跃的,我是无感的。我知道我的能力是达不到那个层次的,我再怎么努力学习,也没有办法在我的脑海中构建出一个人物形象是细致到那种程度的,所以我讨厌那种写法。

《慢》这本书按道理应该是我喜欢的,我也不是很喜欢网络小说的写法,我没有办法在我脑海中构建庞大的故事结构,甚至连最基础的人物关系我都没有办法梳理好,我的脑海中人物要是超过20个了,我就没有办法构建清晰了。我喜欢这部小说中涉及的人物还是比较少的,大部分人的故事是比较固定的,也没有那么庞大的故事观。大部分的时间他们的关系都是在几句对话里面,无数的旁白、心理揣摩当中展现出来,这是我比较喜欢,我喜欢站在上帝视角去看一个故事,但是我自己在创作的时候没有办法把握好这个尺度,经常学了个四不像的东西出来。

这本小说对我来说,记忆最深刻的就是关于“快”和“慢”的那段精彩论述了,是比较深刻的一段剖析了,在查阅相关论文的时候看到不少关于“慢”这个话题的研究,暂时还没有去把所有论文全部研读一遍,只是看了一个梗概。关于这个话题还是有不少话想说的,确实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了,我们好像已经失去了“慢”的能力了,前段时间还在感慨我们现在自己都害怕自己停下来,甚至连一点点的空闲时间都不想浪费,都要拿出手机,要让自己的眼睛里面有点什么或者耳朵听到一点什么才安心。

但是这部小说给我的感觉不是在讲快与慢的,在三个交织的荒诞的故事里面,我看到快与慢的比较,最多的内容不应该是这个方面的,我看到了更多的荒诞不经,在这个荒诞里面包含着一些什么,目前我还没有读清楚。

现在读书,还是会看一些相关的论文的,这是同事告诉我的,一次聊天的时候说起她说你就不好奇别人对这本书的看法吗?当时我是快速的回答说我不好奇。现在我改变了,特别是在读这一类小说的时候,在第一时间我甚至没有办法把握小说的主题的时候,我特别想知道别人是怎么来解读这部小说的,我想知道我在阅读的时候遗漏了什么信息。

现在开始慢慢喜欢这一类小说了,还是希望自己保持这种良好的习惯吧,这种小说不是读过之后就可以完全抛诸脑后的,第一遍读的时候还没有读懂呢。这个不是网络小说,那个遗忘速度可以很快,不是因为没有读懂,而是大部分的故事不值得去记住,去思考。

希望可以学到更多的一些东西在这本小说里面。

2.《月亮与六便士》

整本书读完了,有很多的话想说。

1.关于故事

在读之前就听过无数吹捧,说是关于理想、自由的神作,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典范,是隐士之书,读完以后却看到了更多的一些内容。有理想有自由,更多的是挣扎,是与这个世间的格格不入,特别是与布兰奇的短暂爱情,那一段在常人眼里该是一段多么扭曲的爱情,可又特别能理解。

施略特夫夫妇尽心尽力照顾思特里克兰德,可最终的结果是思特里克兰德和布兰奇相爱了,可这段孽缘并没有延续很长时间,以悲剧收场,布兰奇选择结束生命以证明自己的爱情,却得不到思特里克兰德的同情。惨剧的结束是施略特夫伤心离去,回到故乡去养伤,思特里克兰德并没有因此而后悔,他依旧坚持自己的理想信念,坚持自己的道路。

这样的人是对的吗?

当我把故事提炼出来的时候,把这个人物投射到身边有些人身上的时候,我是鄙夷的,不可能认同这样的生活方式,身边有太多这样的人了,有多少离婚去追求真爱,最后后悔的人啊。

可是在读文本的时候,我是能够理解主人公的,因为遥远,因为全知,我是不能理解身边的人的,我只知道事情的大概,很多细节更多的真相是我不可能掌握的,只有一件事情的始末让我判断,我是不可能共情的,我始终还是遵循世俗观念的。

在故事里,思特里克兰德最终是在与世隔绝的小岛因病离世的,他能收获最后一个爱人的相伴,在我的认知里面,不应该是爱情,而是因为他是白人,土著天然的仰慕,把他当做世界的中心,他才能在那里住的舒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只是在那个小岛上活成了自己,有了依附他的几个活物而已。

在我读来,看到更多的不是理想、追求、信念,而是当一个人追求信念,绝对理想的时候是多恐怖的一件事,他不再是一个世俗的人,他会为了他的理想、追求、信念,割舍掉这个世间绝大多数的欲望,活成绝对的自我,能陪伴他走下去的人只有舍弃掉自我匍匐在他的王座之下的人。

婚姻是一件俗气的事情,爱情是一件奢侈的事,诸如我这样的俗人只能在两者之间做一个平衡,而不是取舍。不敢去谈两者是绝对的一致,那是想象,幻想。

2.关于追求

当一个人把自己的追求作为生活的唯一且至高的信念,其实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在远处的人看不到他的具体细节只会钦佩,其执行力、忍耐程度等等都值得大肆书写;可是作为他的身边人是何其之不幸,在他追寻的路上,能跟上他的脚步还好,如果不能,被抛弃的时候肯定是极其坚决,好不犹豫的。

大部分人都是在理想和世俗间活着的,纯粹的世俗是粗鄙的,活得过于理想的人也多半不被人理解。平衡,多一点或者少一点,让自己在这人世间舒服一点。

在追寻理想的路上,其实还有一个天资的问题,小说总是美好的,现实才是残酷的。我们的目光看到的是脱口秀5季都有庞博、王建国这些老人,他们热情,有才华,让我们看到了许多美好。可是第五季的江梓浩风光了一场那才是真实,可能才是追寻理想的常态,甚至是多数人达不到的常态,起码他触碰了一下理想。五季,他年年都参加,可大部分的时间都倒在选拔赛上,正赛似乎只参加了两季,他依旧坚持着。

追寻理想的过程肯定是艰难的,像江梓浩这样的人有很多,才是路上的多数,一如我这样的人,还是喜欢写点东西的,但是从来不敢把理想作为职业,按部就班的活着,理想是兴趣爱好,生活才是主要的。

想到诗人,忘记是谁在段子里面调侃,问年轻人的职业,他说是诗人,明白了,没有工作,再问什么时候开始的,一毕业就当诗人了,大笑,对,稳定。穷得很稳定,从毕业开始就稳定的穷。

其实很可怕的,诗歌、散文、小说,无论多么小众的行业,当你投身进去,你就会明白这里面参与的人有多少,中国人口基数太庞大了。微博的诗歌超话有14.4万帖子,有26.3万粉丝,更广义一点的中国诗词大会的超话则有319.6万粉丝,有多少人在写诗,你确信自己在这些人中是佼佼者,首屈一指的吗?

关于追求,有人奋勇向前,有人放在心底,没有对错,只有取舍。

3.关于笔法

一直很喜欢第一人称写法,但是现在的网络小说第一人称能写好的太少了,用了第一人称反而代入感体验很差,小伙伴评价我第一人称的叙述与僭越,昨天还没有反应过来,今天整理的时候有了一些感受。

在叙述故事的时候,我不是故事的参与者,我只是提供了一个视角,观测到整个故事的运行,在这个意义上,我只是一个工具人而已,方便叙述故事。我自己在创作的时候总是把握不住其中的分寸,总是想要参与故事。

这篇小说给了一个很好的示范,怎么让我串起整个故事,又不突兀,当那些没有我参与的部分我应该怎么补足这个故事呢,都很有用,能抓住,不一定能用。强大的分析能力,脑补能力,抽象能力,全都是我要学的。

4.一些困惑

故事看完了,最开头两章的意义还是没有搞懂,天资有限,所以成就有限吧,回过头继续读还是没有啥感悟,醉了。

为什么在主旨的领悟上和译者有分歧,译者的序言里面提及的内容在我的阅读理解里面居然觉得是次要位置的,主旨感觉更复杂一些,是我高级了,还是译者更高级?

我这一年的读书清单及感悟

我这一年的读书清单及感悟

我这一年的读书清单及感悟

我这一年的读书清单及感悟


转自今日头条优质自媒体
免责声明:转载无任何商业目的,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说点什么...

已有0条评论

最新评论...

本文作者
  • 0
    粉丝
  • 97
    阅读
  • 0
    回复

关注中享网

扫描关注,了解最新资讯

联系人:刘经理
电话:18987275712
EMAIL:314562380@qq.com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
资讯幻灯片
  • 重磅喜讯!中国口腔医生当选英格兰皇家外科
  • 双11玩这么花?不得不说天猫还是有点格局的
  • 求臻医学MRD产品喜获北京市新技术新产品(
  • 我国首个胃癌分子残留病灶检测与临床应用中
热门评论
    排行榜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

    全国服务热线:

    189-8727-5712

    网站名称:中享网

    运营中心:云南省昆明市

    举报说明:侵权和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受理邮箱:314562380@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内核实处理】

    Copyright   ©2014-2023  中享网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中享网    ( 滇ICP备16008358号-6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本站所刊载的各类形式(包括但不仅限于文字、图片、图表)的作品仅供参考使用,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本站所有资源收集于互联网,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及时删除!

    滇公网安备 530111020012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