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机偏爱有心人 廖世明老家在云南省龙陵县的一个偏远小村,他少年丧父,贫寒的家境逼迫他刚上小学就开始在学校里做生意,下课后以卖糖给同学来赚取学费。 1996年廖世明从昆明一所大学毕业后,放弃国有单位的工作,在昆明摆起了地摊。一次进货的经历给他的人生带来了转机。 1998年9月,廖世明到中缅边境的瑞丽市进货,经过这里时当地老百姓向他兜售一种傣家特产。“傣语就说勒降,就是干巴的意思。那天我突然心血来潮就买了一袋,一吃之后,就觉得这个口味相当好。”廖世明一下子买了30多包牛干巴带回昆明,给朋友品尝后大家都赞不绝口,看到这种傣家特产当时昆明还没人销售,他决定立即动身到云南德宏进货。 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距离昆明600多公里,当地傣家老百姓都会做牛干巴,用瘦肉多脂肪少的公水牛作原料,牛的年龄要在5~8岁,而且只能用牛腿肉来做,把牛腿肉割成长条进行腌制后,要用炭火均匀烘烤,最后再用特制的小木锤手工敲软。牛干巴吃起来筋道可口,越嚼越带劲。牛干巴让他挣俏钱 1999年初,廖世明进了一批两万元的牛干巴。当时进货价是60元/公斤,他把销售价定在每公斤80元。他在昆明市最繁华的五华区租下了一个店面,可是这批2万元的牛干巴他足足卖了快3个月,除去房租等各项开支不赚反亏。 廖世明第二次进货时,看着敲牛干巴的木锤突然有了主意。廖世明把术锤木墩挪到专卖店,现场加热牛干巴进行锤制,直到现在他都沿用这种销售方式。顾客路过专卖店都觉得很好奇,有的人还忍不住要亲手锤上两下,听过店员介绍再闻香品味之后,顾客也愿意购买了,当月就卖出了价值1.5万元的牛干巴。 廖世明这才发现滞销的原因不在产品本身,展示傣族特色才是关键所在。 他想出了傣族歌舞表演和观众参与竞猜,然后把傣族牛干巴作为奖品这个创意,结果大获成功。廖世明趁势出击,在昆明及周边城市相继开了26家专卖店,每家专卖店虽然面积很小,但都选在繁华地段,人气很旺。 到2007年,廖世明的牛干巴一年销售收入达到2000万元。他还在德宏建立了自己的加工厂,还增加了酸角糕等傣族特产与牛干巴搭配销售,生意越来越红火。公水牛成了“金疙瘩。” 2008年廖世明的养殖场突然来了两个陌生人,要花2万元钱买一头公水牛,一打听原来是人家收去当斗牛用的。“这个斗牛也是我们的无意之财,原来我们只当作肉牛卖,后来突然知道市场上大家都在找这种斗牛,所以说我们就让在这些牛中间挑选。”廖世明乐呵呵说。 虽然现在刚开始,廖世明只卖出了6头斗牛,但是以后发展起来他的产值能提高3倍左右。其实卖斗牛只是销路之一,廖世明靠加工公水牛现在一年销售收入就有3000多万元。邀个10年前还四处摆摊,穷得连一包零食也舍不得买的人,”如今要靠着公水、牛向更宽的财富之路迈进。 监管要求·版权声明·免责声明1、内容声明:中享网仅提供信息平台发布服务,所展示的信息均由第三方用户实名注册发布,内容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用户负责 2、风险提示:本页面内容仅供参考,为降低投资风险,建议您在投资前多做考察咨询、多对比分析 3、投稿提示:投稿请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出现违法内容和行为封号删稿!同时本站将相关证据提交相关部门 4、版权说明:部分投稿作者内容由Ai工具/软件生成,版权由投稿者所有,内容真实性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风险! 5、投诉删除:侵权和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受理邮箱:314562380@qq.com【提供有效线索,我们将及时核查处理】 |
手机版|小黑屋|中享网
( 滇ICP备16008358号-6|滇公网安备53011102001243号 )
GMT+8, 2025-9-24 06:54 , Processed in 1.14723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